湖北环评和竣工验收公示信息网

联系方式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20-06-01
- 浏览次数: 834次
1、前言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原名黄冈市天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废矿物油为原料生产成品润滑油的工业企业,公司于2013年由黄州区陶店乡搬迁至黄冈市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2014年8月,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黄冈市天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危险废物再生利用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2015年2月黄冈市环保局下达《关于黄冈市天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危险废物再生利用项目(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黄环函〔2015〕29 号),黄冈市天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危险废物再生利用项目(一期)于2015年3月开工建设,2015年11月建成,2017年1月取得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批复。2017年1月24日黄冈市环境保护局对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湖北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编号H42-11-02-0001),核准经营危险废物类别:HW08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中12个小类,规模为5000吨/年,有效期为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
2019 年 2 月,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了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完成了《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 年 3 月 20 日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以《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黄环审【2019】29 号)批复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 号令, 受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黄冈博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为此,于 2020 年4 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踏勘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初步检查了环保设施的配置及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黄冈博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9 年 12 月 26 日与2020年4 月17日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现状进行了监测,在调查大量资料和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2、验收监测依据
2.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 年 1 月 1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 年 4 月 1 日);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 年);
(7)《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 682 号);
(8)《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 号);
2.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1)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编制《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9号);
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
(1)黄冈市环境保护局《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黄环审【2019】29 号)
2.4 其他相关文件
(1)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3.建设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
项目性质:改扩建
项目投资:总投资5600万元
项目地点: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
工作制度:年运行300天,每天24小时(4班3倒,每班8小时)。
职工人数:本项目定员人数为30人,10人住宿。
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回收处理装置一套、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站规模和工艺,项目建成后处理能力为:年回收处理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60000吨(新增55000吨,处置工艺调整),年回收处理废乳化液20000吨(新增)。
3.1 地理位置
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地处黄冈市城区东北,距市中心17km,位于大广北高速公路与106国道交汇处,濒临巴河口。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是黄冈市区三个组团之一,该开发区以黄州火车站中心,京九大道为轴线,东起陈策楼镇故居一路,西至石头坳村渡槽,北依徐家湾,南抵大广北,东西跨度6.4km,南北跨度2.5km。
建设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北面紧邻园区张杨路,东面紧邻园区三号路,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其具体地理位置见图3.1-1。

图 3.1-1 项目地理位置图
3.2平面布置
建设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北面紧邻园区张杨路,东面紧邻园区三号路,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占地面积14264.8平方米,现有员工30人,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目前拥有年处理废矿物油(HW08)5000吨的能力,年产润滑油基础油3900t/a,轻质燃料油700t/a,重质渣油180t/a。本次项目扩大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回收处理规模,由5000吨/年提升至60000吨/年,更换现有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处置工艺,增加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处理规模为20000吨/年。项目改扩建后,企业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变化情况见表3.2。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
表3.2 企业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变化情况
表 3.3 建设项目内容一览表
3.3.1 项目主要变更情况
(1)有组织废气处理方式及排放方式变更:
原环评设计为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烟囱直排。实际情况为只有2台加热炉,2根排气筒,其中1根为直排加热炉烟气,另外1根作为备用,日常不使用。原环评设计为污水处理站废气经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15m排气筒高空排放。实际情况为: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实际口径为600mm,原环评设计为150mm,与之匹配的风机功率增大,污水处理站废气经过收集+活性炭吸附之后通过管道运输至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与排放压滤及罐装废气的高15m排气筒共用。
(2)处置废油桶项目变更:
由于市场变化,建设单位决定不建设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因此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不在次验收范围内。如后期再建设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须另行验收。
3.3.2 给排水
3.3.3消防
新建600m³消防池一座(兼做循环水池);各生产区规范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移动式灭火器,用于扑灭初期火灾,灭火器的种类主要有砂石、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室外设置有地上消火栓,消防水管网沿装置环形敷设主管,保证支管辐射状深入。

图3.3.4 危废处置全过程示意图
3.3.4.1收集
本项目原料中属于HW08、HW09、HW49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收集是指将分散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的过程。危险废物的收集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危废产生者负责的危险废物产生源的收集,另一种是由危废处置者负责的在一定区域内对危险废物产生源的收集。
本项目危险废物的收集包括从危废产生源到产生者暂存点的收集和从产生者暂存点到处置者临时贮存点的收集。从产生源到产生者暂存点的收集由危险废物产生者负责(各危废产生单位将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在单位内的暂存设施内,不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从产生者暂存点到本项目厂区临时贮存点的收集和运输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单位负责(将各危废产生单位暂存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并运输至本项目厂址,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废油、废乳化液采用密闭的罐车或桶运输,废油85%采取罐车运输,15%铁桶运输,废乳化液60%槽车运输,40%铁桶运输,直接送入本项目厂区废油、废乳化液储罐区和仓库。危险废物的转运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危险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执行。
原料的收集的重点是将其确实、妥善、安全地从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收集运输到生产场地进行处理,收集运输过程中必须使用专用包装容器,以防止和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散扬、泄露、流失等污染环境。因其分布在全省范围,需按照危险废物包装要求,进行分类包装、收集。所有装载待转运的容器均有清楚标明内盛物的类别及危害说明,以及数量和装日期,包装应足够牢固、安全,并经过密检查,能适应在不良路况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和震动。
①对装纳容器的要求
装纳容器应与废物相容,原料及成品油装纳容器一般建议使用碳钢、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材质。装纳容器外型与尺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要求坚固结实,并便于检查渗漏或溢出等事故的发生。
②包装容器
原料的包装执行《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1990),《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标志》(GB190-1990),在以上标准中列有诸多的包装方式,本评价报告推荐采用油罐车。原料供收双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各产生废矿物油和乳化液的企业均应设置储存场所,并根据危险废物储存情况,定时与运输单位联系,采用专用运输车及时收运。
公司内部产生的危险废物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间进行存放,在收集运输过程中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管理:
1.为防止废弃物逸散、流失,采取有害废物分类集中堆放、专人负责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废物的二次污染。
2.危险废物应贴上专用标签,临时堆放在危险废物库房中,累计一定数量后由专用运输车辆外运至危险处置单位。
3.危险废物全部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做到防风、防雨、防嗮。
上述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公司将委托专人负责,危废临时贮存场所按照GB18597-2001 相关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安全可靠,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可有效防止临时存放过程中二次污染。
3.3.4.2储存、装卸方式
本项目原料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属于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贮存是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在危险废物处置前,将其放置在符合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中的活动,以及为了将分散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在自备的临时设施或场所进行放置的活动。因此本项目厂区内设置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即原料储罐区及仓库。
本项目原料罐均采用固定顶储罐,并设置相应的油气回收装置和明显标识牌,储罐周边设置有围堰(1.5m 高),围堰内基础+地基防渗处理,储罐基础为钢筋砼环墙基础,同时储罐区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 年修订)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选址、堆放和贮存仓库的要求进行设置,如在罐区周边设置导流槽,收集的泄露废矿物油或产品引入事故应急池,均按防渗、防腐蚀等要求建设;地面及四周、建筑材料均采用防渗材料,与危险废物相容;贮存区地面耐腐蚀,表面无裂隙等。
项目收集废油和废乳化液(铁桶密封、密闭罐车)采用汽车运至厂区仓库,达到一定储量采用油泵装卸,通过油泵和管道将废油、乳化液分别泵入储罐内,卸料时通过油泵和管道泵入生产设备内进行生产。
该项目在仓库新建1 座160㎡危险废物暂存间,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油桶)的存储。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相关要求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下:
1.地面与裙脚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与危险废物相容。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 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 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2.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分开存放,并设有隔离间隔断。
3.危废贮存设施周围设置有围墙。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并设有应急防护设施。
4.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按GB15562.2 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5.暂存间保证空气流通。
6.收进的废物应详实登载其类型和数量,并应按不同性质分别妥善存放。
3.3.4.3运输
①收集运输方案
项目外部收集运输以汽车运输为主,委托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湖北鹏达联合运输有限公司)收集运输,采用专用的危险废物运输车进行物料的运输,原料的转运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单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等要求执行,做好运输过程中的防泄漏、防爆、防雨、防污染环境等。由于区域回收点且分散,每个回收点一定时期内收集到的废矿物油、废乳化液不一致,收集时间不统一,故收集路线不具备固定线路的条件,但运输路线确定的总体原则为: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医院、学校和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保护目标。
本项目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来源广泛,与全省范围内各废矿物油收储点以及废乳化液产生单位签订协议,主要由各临时收储点将原料通过公路将原料运输至项目厂区内。
运输方式:本项目根据危废性质、收集、处理处置方式,选用不同的带明显标志的专用运输车辆,对废油分区、定期收运。对产量大的单元,采取每天或数天收运一次;对产生量少、危害小的废油采取每月或数月收运一次,根据运距及收运频率配套不同的运输车辆。
承载废油、废乳化液的车辆配备明显的标志或适当的危险符号;废油、废乳化液的运输计划和行驶路线应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并提供备用运输线路,同时准备有效的废油、废乳化液泄漏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所有车辆均配置全球卫星定位和事故报警装置,司机除应具有相应的驾照外,押运员需持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证”。
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确定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同时兼顾科学性、经济性,具体组织中,还要考虑如下几点:
a.每个作业日的运输量尽可能均衡;
b.同一条线路上的收运安排尽可能紧凑,能合并运输的相容性废物尽可能合并,节省运力;
c.收运时间尽量错开上下班交通高峰期,避开易拥堵路段;
d.所有运输线路尽可能避开乡村公路、城内闹市、商业街,优先选择国道、环路,其次选择高速公路,力求线路简短,经济快捷;
e.运输路线须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特殊敏感区。
②厂区内运输方案
全厂设有装车鹤位,分散于原料产品罐区和生产装置区四周,负责液体产品出厂和液体原料入厂任务,本公司装置与辅助系统之间均有道路与园区内道路相连接,公路运输方便。
原料路线:外购的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收集回厂后汽车运至卸车位或仓库,用废油卸车泵抽至原料储罐区进行储存,生产中用进料泵送至生产线加工。
3.4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1)劳动定员:项目劳动定员30人,其中厂内住宿的约10人。
(2)工作制度:年运行300天,每天24小时(4班3倒,每班8小时)。
3.5 项目用水量及水平衡
项目总用水量为28843m³/a,原料带水20130.15m³/a,外排废水量为27239m³/a。
①生产工艺用水
进水:项目生产工艺不补充新鲜水,原料带水量20130.15m³/a(废油处理工艺原料带水量为1328.58 m³/a、废乳化液处理工艺原料带水量为18801.57m³/a),为废油、废乳化液等原料带水。
出水:经车间排放废气带走水量为6.1m³/a,进入固体废物水量为1013.48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废水量为19155m³/a(含杂质101.47m³/a),进入产品或副产水量为57.04m³/a。
②水环真空泵更换水
由于抽真空过程,不凝的有机废气可随管道带入水箱中,部分水溶性物质溶于水中,造成水箱水质污染,需要定期更换,真空系统的水箱容量分别为2000L,平均2周更换1次(全年24次),真空泵更换废水量为2m³/次,年排放量为48m³/a,更换废水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③冷却系统用水
本项目共设置1套冷却水循环系统,主要用于薄膜蒸发器、蒸馏釜、分馏塔等设备的冷却。由于冷却循环水运行一段时间后,水中污染物富集,所以循环水每天都要定时排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艺设计资料,循环冷却系统平均补水量为27360m³/a,排污水量为432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④地面冲洗水
本项目工艺生产需求,生产装置区、罐区、装卸区的地面冲洗,其中生产装置区面积为2725㎡,罐区净面积为590㎡,装卸区面积为40㎡。每月清洗一次,地面冲洗用水量约8.4m³/次,100m³/a。部分蒸发损失,损失量约为用水量15%,废水产生量约为用水量的85%,7.1m³/次,85m³/a,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⑤油罐清洗水
项目内油罐每三年清洗一次,每次用水量300m³/3a,清洗罐水排至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
⑥实验室化验用水
化验室化验用水量为350m³/a,排水量为30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⑦办公生活用水
项目劳动定员30人,其中厂内住宿的约10人,公司设食堂。非厂内住宿人均用水量50L/人·d,即用水量为1m³/d;厂内住宿人均用水量120L/人·d,即用水量为1.2m³/d,本项目生活用水总量为2.2m³/d(660 m³/a),项目每天排放生活污水量为1.87m³/d(561m³/a),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⑧初期雨水
本项目收集初期雨水量(降雨前15min)为267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⑨绿化用水
厂区绿化面积为1500㎡,绿化用水量为225m³/a,全部蒸发损耗。
全厂水平衡分别见表4.5-1和图4.5-1。
表4.5-1 全厂水平衡一览表(单位:m³/a)
本项目总用水量2180.636t,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785t。
图4.5-1 扩建后全厂水平衡图(单位:m³/a)
3.6项目热平衡
本次项目生产车间设置2台总热负荷为240万大卡(每台120万大卡)的加热炉为第二类废油常减压蒸馏生产线供热,锅炉房设置1台30万大卡的导热油锅炉为第一类废油薄膜蒸发生产线供热,加热炉采用装置产生的不凝气及副产轻质燃料油为燃料,导热油锅炉采用天然气为燃料,加热炉、导热油炉年运行时间7200h。项目热平衡见表3.6-2和图3.6-2。
表3.6-2 全厂热平衡一览表

图3.6-2 扩建后全厂热平衡图(单位:Gcal/h)
外购的第一类废矿物油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油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矿物油泵入原料储罐内。在储罐区的废矿物油将直接通过管道由泵输送至车间,废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1-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1-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薄膜蒸发
废油经泵输送到系统的换热器,由导热油锅炉加热到一定的温度(150℃)后进入薄膜蒸发器,物料在薄膜蒸发器内进一步加热,废油中的水分及轻质组分从蒸发器顶部蒸出,进冷凝器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器,轻质组分由油水分离器上部收集并进入水封罐暂存,作为副产外售,油水分离器下部废水W1-1进入污水处理站。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1-1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薄膜蒸发器底部出来的物料进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该单元中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1-1经真空系统带走,最终送入加热炉炉膛焚烧转化为烟气排放,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
(3)压滤
薄膜蒸发器底部出来的高温油趁热用离心泵打入板框压滤机进行过滤,过滤掉部分胶质、沥青质S1-2,分离后的成品基础油冷却后进入油罐中储存。热油压滤时产生少量的非甲烷总烃G1-2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1#排气筒高空排放,S1-2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4)灌装
在仓库中对成品油进行罐装、封盖后待售。罐装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1-3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2#排气筒高空排放。
第一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1-1。

图3.8.1-1 第一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外购的第二类废矿物油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油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矿物油泵入原料储罐内。在储罐区的废矿物油将直接通过管道由泵输送至车间,废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2-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2-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脱水絮凝
去除粗机械杂质的废油经油泵输送到余热换热器加热到80~100℃,进入脱水塔进行前期脱水预处理,同时加入絮凝剂(氢氧化钠,占油量的0.1%)进行絮凝反应脱除部分胶质、沥青质S2-2。脱水除杂后的物料进入常压蒸馏脱轻组分单元。
脱水塔顶出来的水蒸汽经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下部废水W2-1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上部含油部分回原料油进一步处理。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2-1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脱除的部分胶质、沥青质S2-2从塔底收到到密闭的铁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3)常压蒸馏
由脱水塔底出来的脱水油经烟气余热换热器加热到200℃左右进入常压塔。热风炉热风温度达到600℃进入蒸馏釜夹套对蒸馏釜进行加热,热风在蒸馏釜与热风炉间闭路循环,控制蒸馏釜内温度为275℃,工作压力为100KPa,轻质油组分在塔中汽化,产生的轻组份蒸气从塔顶馏出经过冷凝器冷却,冷凝成液体轻质油进入水封罐暂存。不凝气G2-2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塔底的原料经分析合格后进入下一单元。
(4)减压蒸馏
从常压蒸馏塔出来的塔底油经泵升压抽出后进入加热炉,原料油在炉中加热到320℃~340℃进入减压塔。原料在减压塔中绝大部分气化,产生的轻组份蒸气从塔顶馏出经过冷凝器冷却,冷凝成液体轻质油进入水封罐暂存。不凝气G2-3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减压塔工作温度为330℃,工作压力为10KPa,塔底的基础油毛油经分析合格后进入下一单元。
(5)减压精馏
从减压蒸馏塔出来的基础油毛油经泵升压抽出后进入加热炉,原料油在炉中加热到320℃~340℃进入分馏塔。基础油在精馏塔中蒸出,经冷凝器冷凝逐步降温,得到不同的侧线成品送至中间罐贮存。塔底蒸馏残渣S2-4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不凝气G2-4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分馏塔的工作温度为365℃,工作压力为10Pa。
(6)过滤
各侧线产品经微膜过滤后分别打入产品基础油罐贮存,过滤产生的滤渣S2-3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7)灌装
在仓库中通过人工灌装对成品油进行罐装、封盖后待售。罐装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2-5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1#排气筒高空排放。
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1-2。

图3.8.1-2 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1)卸料、进料、过滤预处理
外购的废乳化液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乳化液泵入原料储罐内(废乳化液处理的罐区)。废乳化液(含5%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3-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3-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破乳、絮凝、气浮
废乳化液呈酸性,通过提升泵进入反应罐,向反应罐中投加20%的稀硫酸调节pH、投加破乳剂(苏纯剂)、絮凝剂PAC,吸附油珠使其凝聚破乳,破乳后的废液进入气浮装置(由气浮槽、溶气罐、空压机等组成),由于废水中的含油量较高,通入压缩空气对废乳化液进行除油处理,气浮不但能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油,而且能去除大部分的悬浮物及COD。气浮渣送油渣分离压机压滤,清液W3-1进入废水处理站处理。
(3)油渣分离
气浮渣用离心泵打入板框压滤机(位于室内)进行过滤,过滤掉部分油絮S3-2,分离后的废油进入集油池中储存,后续进入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压滤时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3-1、集油池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3-2加盖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3#排气筒高空排放。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2-1。

图3.8.2-1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3.9 主要设备
项目设备部分利旧,部分外购,具体利旧及外购数量详见表3.9-1。项目主要化验分析设备详见表3.9-2。
表3.9-1 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表3.9-2 主要化验分析设备一览表
3.10主要原辅材料
表3.10-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表
废矿物油是在汽车、船舶、电力各种工业设备和机械传动部位润滑油使用过程中因为氧化作用产生了许多氧化产物,如盐类、炭渣、油泥等杂质,这些物质积聚在油中,使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产生变化,降低了油品的质量,必须及时更换才能维护设状态,达到长期安全运行的目的,在更换过程中便产生了大量的废矿物油。从环境角度来看,废矿物油直接排放会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会使土壤植被和水生生物等受到影响,若直接作为燃料燃不仅污染了大气,同时还增加了温室效应。
(1)成分控制要求
本项目回收利用的废矿物油来源于黄冈市及湖北省周边地区工厂、4S店、机动车维修点(严控外省流入)。废矿物油主要包括废内燃机油、废齿轮油、废液压油和废专用油,本项目回收的废油应符合《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GB/T17145-1997)中对于一、二级废油的要求,不得回收含有多氯联苯的变压器油及其它含有动植物油的润滑油。本项目拟处理的废矿物油具有易燃性、毒性,入厂时成分控制要求详见表3.10-2。
表3.10-2 废矿滑油成分控制要求
废矿物油进厂时按检测的结果大致可分为两类,根据类别不同选取的处置工艺不同,具体分类见表3.10-3。
表3.10-3 废矿物油类别
(2)废乳化液(HW09)
废乳化液主要是机加工、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压延加工、电子、喷涂等行业产生的,具有强烈的腐臭气味,外观为暗黄乳白色,其主要成分为矿物油、乳化剂和防锈剂等。
本项目收集的废乳化液主要来源于黄冈市及周边地区机械加工企业定期更换或产生的废乳化液、切削液、磨削液;金属表面处理的含油废水;金属压延加工过程中的乳化液、润滑油;电子行业元器件表面清洗的含油废水;机械零部件超声波清洗废液;其它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废编号为HW09类的废弃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
(3)原料来源及可靠性分析
根据企业对湖北地区各工矿企业、港口码头船舶、电厂、变配电站、维修厂、机修厂、交通运输维修站点(例如4S 店)的调查,全省可产生约60 万吨废矿物油(HW08)、10万吨的废乳化液(HW09),而目前全省废矿油(HW08)处置能力仅40万吨、废乳化液(HW09)处置能力为5万吨,全省对废矿物油(HW08)、废乳化液(HW09)的处置利用存在很大空缺。本项目收集到的废油、废乳化液货源相对比较集中,同时由于废矿物油具有再生利用价值,多年来自发形成一个废矿物油收集销售市场,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废矿物油收集网络,因此,通过该市场购买获得本项目所需的6万吨废矿油(HW08)、2万吨油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原料能够保证生产的需求。
(4)项目原料进厂品质控制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本公司提出废物委托处置意向后,我公司派人上门查看废物产生情况,并取样回公司分析,根据废物分析结果等与委托单位签订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协议。当废物需要转运处置时,我公司派专人上门收集、运输,运至公司仓库时进行入场检验,确认废物是否与签订协议签的分析一致无误后,计量入库。本项目原料进厂负面清单见表3.10-4。
表3.10-4 本项目原料进厂负面清单
表3.10-5 主要能源消耗情况
本项目生产装置设置1台热负荷为120万大卡的加热炉,采用装置产生的不凝气为燃料,不足部分由副产轻质燃料油补充(0.44m³/h),不凝气、轻质燃料油低位发热量均取10000大卡/kg。锅炉房设置1台30万大卡的导热油锅炉,采用天然气为燃料(40m³/h),天然气低位发热量按8500大卡/m³计算,热效率约为90%。综上,本项目不凝气消耗量为6.8m³/h(61.2t/a),副产轻质燃料油消耗量为0.44m³/h(2788t/a),天然气耗量40m³/h(207.36t/a)。由于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不设置中间储罐,不凝气通过管道、阀门输送至加热炉,因此不确定每台加热炉不凝气用量,故本项目每台加热炉不凝气用量按平均值计算。本项目正常生产时燃料用量见表3.10-7。
表3.10-7 项目装置燃料使用情况一览表
注:天然气密度0.72kg/Nm³,轻质燃料油密度0.88t/m³,不凝气密度1.25kg/Nm³。
4.建设项目污染及治理
4.1废气
(1)工艺废气
本项目蒸馏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将随真空系统带走,经管道送至加热炉焚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不设置中间储罐,不凝气通过管道、阀门来控制输送至各加热炉;基础油灌装废气、油桶注油废气、清洗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通过高15m,Φ150mm的1号排气筒排放;废乳化液预处理单元压滤及集油池中产生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通过高15m,Φ150mm的2号排气筒排放。
(2)其它废气
加热炉烟气经2根高15m,Φ200mm烟囱高空排放,导热油炉废气经高15m,Φ150mm的烟囱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经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管道运输至高15m,Φ150mm的1号排气筒与基础油灌装废气、油桶注油废气、清洗废气共同排放。
油烟废气经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后,引至室外排放;
其它无组织废气控制措施主要为管理措施。
表4.1-1 有机废气治理方法
本项目二类废油生产装置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气浓度较高,先采用冷凝法冷凝,少量的不凝气选用热力燃烧法处理有机废气,热力燃烧法适用于可燃有机物质含量较低的废气净化处理,由于该类废气中可燃的有机组分含量较小,废气本身不易燃烧,本项目是燃烧轻质燃料油来提高废气的温度,达到废气燃烧所需的温度,把其中的污染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回收废气中的热量。项目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温度为常温,浓度低,适用于吸附法。
4.1.1.1活性炭吸附工艺过程
活性碳纤维吸附法是我国90年代开发的净化装置,用活性炭纤维作吸附介质,该装置净化效率大于90%。
本项目压滤机压滤废气、灌装废气、注油废气、清洗废气主要组分以非甲烷总烃类考虑。这些气体属自然逸出,气量较小、浓度偏低、温度较低、成分较复杂,针对这些特点,建设项目废气均采用活性碳吸附装置进行处理。
项目废气吸附系统由吸附器A和吸附器B组成。废气经风机加压进入吸附器A,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穿透活性炭纤维吸附层时被吸附,而净化后的气体由吸附器A顶部排出。随着过滤工况持续,积聚在活性炭的污染物分子将越积越多,相应就会增加设备的运行阻力,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吸附器阻力的上限应维持在1000-1200Pa范围内,当超过此限定范围,由自动控制器通过定阻发出指令,切换阀自动(或手动)将废气切换至吸附器B进行吸附。工艺流程见图4.1-1、4.1-2。

图4.1-1 项目工艺废气及污水处理站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4.1-2 项目工艺废气及污水处理站废气收集方式实例
4.1.1.2不凝气焚烧
本项目二类废油生产装置产生的不凝油气通过管道、阀门输送至各加热炉焚烧处理,不凝气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CO2、CO等,量较少,浓度低,作为加热炉的辅助补充燃料,加热炉焚烧温度为450℃,主要燃料为轻质柴油,在主燃料燃烧的同时对工艺单元中产生的低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完全焚烧。
(1)装置及罐区
本项目原辅材料及大部分的产品的沸点高、挥发性不大,因此原料及产品储罐以拱顶罐为主。
本项目储罐拟设置喷淋水降温系统(水循环使用),地上罐体外壁涂白色隔热材料等通过降温降低挥发量;优化罐型设计,采用浮顶罐装置,可降低呼吸损耗排放;制订合理的收发方案,减少有机液体的输转作业,尽量保持储罐装满。
为了减少油罐的大呼吸损耗,本项目对罐区的储罐呼吸口均安装套管,对储罐收油时产生的大呼吸废气进行收集。含油气体进入油气回收系统之后,油气进入两个吸附塔(填装专用活性炭)中的一个。空气—油气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被吸到活性炭粒子表面,空气成分不受活性炭的影响,通过活性炭之后进入大气,中间不再掺杂碳氢化合物。油气回收系统油气的吸附效率达85%以上。
(2)工艺管线
含有烃类物质的工艺管线,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连接可采用法兰外,螺纹连接管道均采用密封焊,其检漏井设置井盖封闭;所有输送含烃类物质的工艺管线和设备的排净口都用管帽或法兰盖或丝堵堵上。
(3)设备
接触烃类介质的设备法兰及接管法兰的密封面和垫片提高密封等级。所有设备的液面计及视镜加设保护设施。搅拌设备的轴封选择泄漏率低的密封形式。
所有转动设备进行有效的设计,尽可能防止烃类物料泄漏。对输送烃类介质的泵选用无密封泵(磁力泵、屏蔽泵等)。所有输送工艺物料的离心泵及回转泵应采用机械密封,对输送重组分介质的离心泵及回转泵,应提高密封等级(如增加停车密封,干气密封、串联密封等)。所有转动设备(包括润滑油系统)都提供一体化的集液盘或集液盆式底座,并应能将集液全部收集并密闭集中输送。
(1)项目废水:项目排放废水主要为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化验分析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7239m³/a,其中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及初期雨水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工艺,污水经处理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一级A标准后经土司港排入长河、流经巴河,最终排入长江,对受纳水体影响较小。
(2)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建设800m³应急事故池,248m³初期雨水池,收集的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经专用水泵及管道逐次、均匀地泵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图4.2-1 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流程图
工艺说明:
(1)芬顿氧化
采用具有催化作用的芬顿试剂使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发生部分氧化,改变其可生化性、溶解性和混凝性能,利于后续处理。
(2)絮凝沉淀池
氧化池出水流入絮凝沉淀池,絮凝池中投加絮凝剂,其功能是沉淀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中固液分离,用于分离芬顿氧化池及沉淀池中的污泥。上清液返回调节池中进一步处理,物化污泥外委处置。
(3)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调节池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将其中的部分有机物进行降解,水解酸化池中的兼氧、缺氧微生物将大分子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并对固体有机物进行降解,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减少污泥量的同时使污泥的性能得以稳定。
(4)A/O池
A/O工艺即“缺氧+好氧”处理工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生物脱氮工艺,该工艺将缺氧反硝化反应池置于好氧池之前,使脱氮过程一方面能直接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碳源而省去外加碳源,另一方面通过曝气池的混合液回流,使其中的NO3-在脱氮池内反硝化,使氮得以去除。同时该工艺对COD也有较高的去除能力。
(5)MBR膜池
A/O池出水自流至MBR膜池。膜生物反应器(MBR)是高效膜分离技术与生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中空纤维膜组件在生化池中直接进行固液分离,取代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有效的达到了泥水分离的目的。膜的高效截留效果,可使硝化菌完全保留在生物反应器内,使硝化反应得以顺利进行,有效去除氨氮及CODCr,避免污泥的流失,同时也可以截留一时难于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延长其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分解。MBR膜池污泥回流至前段生化系统。
(8)监控池
MBR膜池出水部分排入监控池,经自检合格可直接入污水厂。若自检不合格可回调节池重新处理达标后排放。
(9)污泥处理
处理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均排入污泥池暂存,后经泵提升至脱水机进行脱水,干泥饼定期外运处置,滤自液流入调节池进行处理,避免了二次污染。
表4.2-1 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效果一览表(单位:mg/L)
项目废水经过“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处理工艺处理后,项目出水水质中各污染物排放浓度能稳定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
表4.3-1 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一览表
本项目不产生一般固体废物。
4.3.2.2危险废物贮存介绍
本工程运行期间共产生危险废物3549.4t/a,均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1)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
为了减小废物储运风险,防止危废流失污染环境,本项目仓库里靠北侧设置了一座160㎡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库房,地下部分用玻纤布涂酚醛树脂作防渗处理,四周设置收集沟、收集井,在有物料渗出时及时收集处理。
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库房内主要储存方式为塑料桶,注明危险废物的种类并加盖封条。库内废物定期由专用运输车辆运至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项目危废贮存方式及周期见表4.3-2。
表4.3-2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基本情况
(2)收集措施
公司应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为防止废物逸散、流失,采取危险废物分类集中堆放、专人负责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废物的二次污染。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拟采用以下措施:
①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存放于相应的专用容器中,下设托盘,并贴上废弃物分类专用标签,临时堆放在危险废物库房中,累计一定数量后由专用运输车辆外运处置。
②危险废物全部暂存于危险暂存间内,做到“四防”(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
③危险废物暂存间不同种类危险废物应有明显的过道划分,建立台账并悬挂于危废间内,转入及转出(处置、自利用)需要填写危废种类、数量、时间及负责人员姓名。
上述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公司将委派专人负责,各种废弃物的储存容器都有很好的密封性,危险废物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相关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安全可靠,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可有效防止临时存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3)控制要求
企业应严格加强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具体可如下执行:
①应合理设置不渗透间隔分开的区域,每个部分都应有防漏裙脚或储漏盘;危险废物应与其他固体废物严格隔离,禁止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混入;同时也禁止危险废物混入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中。
②定期检查场地的防渗性能。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防止雨水径流进入堆场、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堆场周边应设置导流渠,并及时清理和检查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及堵截泄漏的裙脚;收集的渗滤液及泄漏液应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
③强化配套设施的配备。危险废物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分类盛装,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标准的标签。
④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100毫米以上的空间。
⑤检查场区内的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检查应急防护设施。
⑥完善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详细记录入场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⑦当堆场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置任务时,应予以关闭或封场,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无法消除污染的设备、土壤、墙体等按危险废物处理,并运至正在营运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场或其它贮存设施中。关闭或封场后,应设置标志物,注明关闭或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并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已不存在污染时,方可摘下警示标志,撤离留守人员。
(4)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拟采取的处置措施及去向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申报,填报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按要求对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进行全过程严格管理和安全处置。
(5)根据鄂环办[2011]281号《关于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台帐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本公司应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之间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
(6)根据《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建设规范》建设的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在所有厂区进出口、地磅称重处、厂内运输通道、危废装卸处、危废贮存处、危废转运装卸处、投料口、出料口等相关区域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根据现场踏勘,现有项目已建设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具体见图4.3-1。

图4.3-1 建设项目现有工程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
①做好每次外运处置废物的运输登记,按照湖北省开展危废申报登记要求,进行网上申报。
②废物处置单位的运输人员必须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知识,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运输车辆必须具有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驾驶人员必须由取得驾驶执照的熟练人员担任。
③处置单位在运输危险废物时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严格按照所在城市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行车路线行驶,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④危险废物在运输途中若发生被盗、丢失、流散、泄漏等情况时,公司及押运人员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
⑤一旦发生废弃物泄漏事故,公司和废弃物处置单位都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应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并对一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只要建设单位认真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79-2001)的要求,进行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及贮存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本项目危险废物的贮存对环境的影响可得到有效地控制。
(1)工程在选购设备时应对设备声级有一定的具体要求,要求供货方将设备噪声控制在工程设计规定标准之内。
(2)设备安装时应根据噪声声谱特性,采取行之有效的隔声、消声、吸声和减振等措施。
(3)真空泵、物料泵等装置安装在单独的隔音室内,隔音室可采取双层窗、隔声门,隔音室的墙壁、顶棚和地板采用吸音材料或用不同的结构吸收入射噪声。
(4)车间内噪声属于车间劳动保护,厂方应参照车间内允许噪声级标准调整工人作业时间,以确保工人身心健康不受损害。
(5)将厂区内绿化,以使环境噪声值达到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同时生产区与办公生活之间设有绿化带,能有效降低噪声对办公区的影响。
对于上述噪声源产生的噪声,经优化设计、隔声降噪处理,厂房墙体屏障、绿化树木吸收屏障、空气吸收、距离衰减后项目噪声对厂界贡献值较小,可确保厂界噪声叠加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相应的3类要求。
4.5 主要环保措施及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3.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17%。本项目主要环保投资见表4.5-1。
表4.5-1 项目环保投资一览表
5 环评主要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2013 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项目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等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相关政策、行业规划要求。改扩建项目用地不在《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范围之内,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用地项目建设要求。
5.1.2 城市规划相符性
本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属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涉及化工反应,项目用地为规划的工业用地,项目选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符合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及黄冈化工园园区产业定位的要求。
5.1.3 环境功能区划符合性
(1)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不达标区域,不达标因子主要为PM10、P㎡.5。项目所在地SO2、NO2、PM10等常规污染物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环境质量标准要求;H2S、NH3等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D中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值要求;非甲烷总烃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最高允许浓度限值要求。
(2)地表水环境:长江黄冈段3个监测断面、巴河2个监测断面及长河1个断面中所有监测因子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均小于1,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水质标准。
(3)地下水环境:项目区域地下水水质各项因子其监测值均小于标准值,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
(4)声环境:项目各厂界及敏感点噪声昼、夜间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各土壤监测点位各监测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要求。
5.1.4 环境影响分析
(1)环境空气
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工艺废气、加热炉(燃料为工艺不凝气及副产轻质燃料油)、燃气导热油炉废气及其它公辅工程无组织排放废气。根据本项目废气排放特征,结合环境标准值、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选取非甲烷总烃、SO2、NOx、颗粒物、H2S、NH3作为大气污染主要影响的预测因子。
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定为二级,可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各源各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非甲烷总烃0.163mg/m³、H2S0.000265mg/m³、NH30.00185mg/m³、PM100.000980mg/m³、SO20.00816 mg/m³、NO20.0157mg/m³,对应的占标率分别为8.14%、2.65%、0.93%、0.22%、1.63%、7.84%,未出现超标现象,拟建项目废气正常工况下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小。
根据计算结果,本项目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但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经计算,改扩建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以罐区边界外推50m、生产车间边界外推50m、清洗车间边界外推50m、仓库边界外推50m、污水处理站边界外推50m范围的包络线所包裹的厂界外的区域。
经现场勘查,卫生防护距离内无敏感点,在以后的规划中,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学校、居民楼、医院、机关、科研单位、食品企业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2)水环境
改扩建项目外排废水主要为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初期雨水及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7239m³/a,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及初期雨水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工艺,污水经处理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一级A标准后经土司港排入长河、流经巴河,最终排入长江,对受纳水体影响较小。
建设单位须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杜绝非正常排放的发生。
(3)声环境
项目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风机、物料输送泵、真空泵等设备噪声,其声级为80~95dB(A)。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模式预测,噪声源在采取围护、消声、减振等措施后,主要声源同时排放噪声时,对环境的预测值较小,对周边声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558.4t/a。危险废物(废油泥及残渣、废活性炭、污泥、废导热油、废油桶、废滤布、滤膜等)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处置。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处置,不排放,对外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5.1.5 清洁生产
本工程从工艺技术、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治理上都体现了清洁生产的原则。本项目在生产中体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在内部管理、生产工艺与设备选择、原辅材料选用和管理、废物回收利用、污染治理等几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有效地控制污染,严格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和清洁生产建议后,可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产品成本,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主要污染物可达标排放,可较好地实现清洁生产,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清洁生产水平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5.1.6 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将改扩建项目的基本概况以信息的形式在“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发布,发布有效时间为10个工作日,这个阶段没有反对意见;二是环评报告编制基本完成后,在“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进行了简本公示,发布有效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有效期内尚无公众来电来函提出反对意见;三是以发放公众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项目涉及的周边居民、职工和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等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收集了社会不同层次人员对该项目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调查对象基本了解本项目,认为本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尚可,认为本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都持支持的态度。建设单位认真听取了公众提出的意见,并承诺建设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5.1.7环评总结论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要求;该项目采取的生产工艺为国内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废气、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固废得到利用或合理处置;项目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地表水体及声环境质量可控制在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内。
5.2 环评批复意见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你公司报送的《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及相关材料收悉。结合专家评估意见,经研究,批复如下:
(二)严格落实各项废气治理措施。项目生产工艺废气应进行单独处理并根据车间布局情况进行收集后集中排放。废油蒸馏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将随真空系统带走,经管道送至加热炉焚烧。压滤废气、灌装废气、注油废气、清洗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1)排放,废乳化液预处理单元压滤及集油池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站废气经收集+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2)排放,废气处理装置应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外排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要求; 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高的烟囱排放,外排烟气须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的浓度限值要求;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高的烟卤排放,排放废气须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表2燃气锅炉标准要求。
落实生产车间、储罐区、污水处理站及物料的存贮、运输等过程的无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无组织排放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相关要求。
(三)严格落实各项废水处理措施。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可视化”的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生活污水采用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与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及初期雨水一起经“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应设置明管,并标示。切实做好各类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防腐、防漏和防渗措施,建设足够容积的初期雨水池、控制阀、与污水处理站的连接联通管网。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因子须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通过厂区污水排放口排入该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四)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应选购噪声排放值低的设备,对产噪机械设备合理布局,尽量安装在远距厂界、环境敏感目标的地方等。通过消声、减振、隔音和距离衰减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厂界噪声应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五)落实各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安全处置;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要求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应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库内暂存后统一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相关手续,危险废物在转移过程中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建设必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标准规范要求。危险废物贮存场所须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全厂危险废物进出管理工作台账,对收集处置的危险废物实施严格控制,必要时开展成分分析检测工作,规避重金属等污染物带入。
(六)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要求,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按照不同的防渗要求做好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的地下水防渗措施。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分别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的要求进行防渗建设,防止地下水污染。按规范要求设置地下水长期监测点位,并做好水质观测。
(七)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和事故排放污染物收集系统,确保事故情况下各类污染物不排入外环境。落实各类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储存、输送等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储罐和各类贮存设施及管道阀门的管理与定期维护;罐区须设置足够容积的围堰和自动报警连锁控制系统;雨水排放口设置切换装置,确保初期雨水进入初期雨水池;设置足够容积的应急事故池,设置切换装置及与其对应的厂区污水处理站连接管网。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及时监控,防止污染扩散。充分重视事故发生时对项目环境防护距离外居民点的影响,做好相关防护知识的社会宣传工作,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在项目投入生产前,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的要求,将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重新报我局备案。完善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加强职工培训,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建议你公司为该项目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八)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九)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规范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场,并设立标志牌。排气筒应按规范要求预留永久性监测口、监测平台和标识,必要时,主要排气简有机废气安装VOCs自动监测设备或便携式检测仪,加强对排气筒中的VOCs监测。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雨水排放口前设置雨水缓冲池,定期检测雨水水质,初期雨水应收集到污水处理站处理。全厂设置一个废水排放口,废水排放口必须为明渠式,不得采用地下式排放,在废水排放口安装含石油类在线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及自控阀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排污口档案,包括污染物来源、种类、浓度及计量记录、排放去向、维护、更新记录等内容。项目投入运行后,应按计划定期做好跟踪监测工作,例行监测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监测结果须报我局黄州分局备案。
(十)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并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该项目投产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要求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本项目环评文件以及批复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载入排污许可证,不得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项目竣工后,你公司必须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过程中,应当如实查验、监测、记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不得弄虛作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并依法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平台(http://47.94.79.251/#/pub-message)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你单位公开上述信息的同时,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并接受监督检查。
四、本批复自下达之日起5年内有效。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生产工艺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重新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标准有新变化的,按新要求执行。
五、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黄州分局负责该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核实检查本项目批建的符合性、施工行为周边环境达标、环保“三同时”等内容。
根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项目环评批复要求,确定本次验收监测评价标准。
6.1废水评价标准
项目生产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可以用于回用于生产前端的一次冷却工序,出水执行环评报告中规定的回用水质标准,见表6.1;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采用“多元催化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氧化沟”工艺,园区废水经处理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排入巴河黄州排污控制段。
表6.1 废水排放标准限值
6.2 废气评价标准
项目工业废气执行标准见表6.2
表6.2 项目废气排放标准限值
6.3 噪声评价标准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见表6.3。
表6.3 项目噪声排放标准限值
6.4 总量控制标准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见表6.4
表 6.4 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
7.验收监测内容
7.1 验收监测期间工况要求
本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应在生产工况达到设计规模 75%以上时进行。验收监测期间,记录工厂实际生产负荷,当生产负荷小于 75%时,监测人员应停止监测工作,以保证废水、废气和噪声监测的有效性。
7.2废水监测
废水监测内容见表7.2。
表 7.2 废水监测内容
7.3 废气监测
废水监测内容见表7.3。
表 7.3 废气监测内容
7.4 噪声监测
噪声监测内容见表7.4,监测点位见附图 4。
表 7.4 噪声监测内容
8.监测分析方法及质量保证
8.1 监测方法
各监测因子的监测分析方法见下表8.1。
表 8.1 项目监测方法及仪器设备一览表
8.2 质量控制措施
(1)本次检测所有采样、检测人员均持证上岗。
(2)本次检测所使用仪器、设备均经计量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检测数据和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4)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实施检测。
(5)检测过程实行空白检测、重复检测、加标回收、控制样品分析等质控措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统计详见表8.2-表8.3。
表8.2 2019年12月26日质控统计一览表
表8.3 2020年04月17日质控统计一览表
9.监测结果及分析
9.1 生产工况
建设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项目现场监测期间生产负荷分别为87%与83%,满足环保验收的工况要求。监测期间生产工况详见下表.
9.2 监测结果
9.2.1 废水监测结果
项目废水监测结果见表9.2.1。
表 9.2.1 废水监测结果一览表
表9.2.1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9.2.2废气有组织排放监测结果
9.2.2.1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
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详见表9.2.2.1
表 9.2.2.1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一览表
9.2.2.2加热炉排气简出口检测结果
加热炉排气简出口检测结果详见表9.2.2.2
表 9.2.2.2加热炉排气简出口检测结果一览表
9.2.2.3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
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详见表9.2.2.3
表 9.2.2.3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一览表
表9.2.2.1中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表9.2.2.1中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表9.2.2.2中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颗粒物、二氧化硫执行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9.2.2.2中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表9.2.2.3中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 燃气),表9.2.2.3中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9.2.3 噪声监测结果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见表9.2.3。
表 9.2.3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
表9.2.3中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标准要求。表9.2.3中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昼间噪声≤65 dB(A)。
9.2.4 总量控制
根据本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
经核算,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各排放口排放量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
10.环境风险事故及应急措施调查
10.1环境风险事故分析及应急措施
根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的生产特点和调查分析,项目运营期间主要存在废矿物油、柴油、基础油、燃料油和蒸馏残渣等有毒物质的泄露,并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发生污染事故时,应根据 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在总平面布置中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避难所等防护设施;按《安全标志》规定在装置区设置有关的安全标志。在原料车间应设置安全设施,当原料废矿物油、柴油等包装桶损漏,及时将泄露的废矿物油、柴油导入安全设施中,严防土壤、地下水和河道水体受到污染。原料包装桶及生产设施检查完毕运行正常后,将安全设施中的废矿物油、柴油导入相应区域,车间方可恢复生产。
10.2环境风险事故调查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10.2.1环境风险事故性调查
该项目自建成投入试运行至今,在施工期、试运营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环保投诉。
10.2.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所有管道系统均按有关标准进行良好设计、制作及安装,由当地有关质检监部门进行验收并通过后投入使用。
(2)生产线有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车间内备有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
(3)对废水处理设施定期检修,包括电源、添加的药剂、设备线路等的检查, 及时清除故障隐患。
(4)在车间设置为隔离危险区域。根据设置的区域,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标注,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指定车间定期检查制度,主要针对可能残留废矿物油、柴油等设备是否有超过设计标准的泄露,车间电路的可靠性,对接触到废矿物油可能造成腐蚀的要定期更换。
(5)建立厂消防小组,并且与地方消防部门保持连动。加强厂内安全、消防、环保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10.2.3三级环境安全防控
根据企业“三级环境安全防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液体物料,为防止发生风险事故时对周围环境及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其环境风险应设立三级应急防控体系:
一级防控措施:利用罐区围堰作为一级防控措施,主要防控初期雨水、消防污水及物料泄漏。
二级防控措施:厂区建设应急池,并做好防渗处理。
三级防控措施:雨水监控池排放口增加切换阀门作为三级防控措施,防控溢流至雨水系统的污水进入雨水管网。
10.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落实情况
为保证日常生产安全,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有环保负责人 1 名,并设有公司安全部。
11.公众调查
在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通过走访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重点了解项目周边公众对工程的基本态度和公众对项目投产后的环境影响反应,公众意见调查表见表 11。
表 11 公众意见调查表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的对象以公司附近居民和企业职工为主,男性比例为47%,女性比例为53%,50岁以上的占33%, 40~50岁的占27%,30~40岁的占23%,30岁以下的占17%。被调查者职业以工人和个体商户为主。认为该项目在施工期没有扰民现象或纠纷的有30人,占100%;认为试生产期间没有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的有30人,占100%;认为试生产期间废气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废水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噪声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固废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对该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满意的有28人,占94%,较满意的2人,占6%。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周边被调查群众对该项目的环保工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无不满意。调查结果样本见图11。

图11-调查结果样本
12.环境管理检查内容
12.1环保审批手续及“三同时”执行情况
项目环保审批手续执行情况如下:
(1)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 年 1 月;
(2)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黄环审[2019] 29号《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2019 年3月20 日。
12.2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有关环境管理制度
公司配备了人员全面负责环保工作的管理任务,协调公司与环保部门的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公司建立了多项环保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环保设备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的相关文件来支持公司环保部门的运作。
12.3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
项目建设落实了环评报告书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环保设施的运行及维护由公司专职人员负责,己建的环保设施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能够满足公司环保要求。
12.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该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各类环保档案由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并协调与政府、环保等部门的联系。
12.5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建设160㎡危废暂存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收。项目固体废物无外排。
12.6项目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13.验收监测结论及建议
13.1结论
13.1.1生产工况及环保设施运行状况
现场监测期间,各生产设备及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实际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83%,满足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况大于 75%的要求。
13.1.2废水监测结论
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13.1.3废气监测结论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颗粒物、二氧化硫执行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 燃气),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13.1.4噪声监测结论
2019年12月26日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标准要求。2020年04月17日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昼间噪声≤65 dB(A)。
13.1.6固体废物检查结论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建设160㎡危废暂存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收。项目固体废物无外排。
13.1.7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结论
根据本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
经核算,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各排放口排放量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
13.1.8验收监测结论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验收监测期间,项目生产负荷达 75%以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了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环保机构管理制度健全。
13.2建议
(1)完善环保制度,规范环保档案及台帐记录,制定并落实企业自行监测计划,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2)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档案,包括环评报告、环保工程验收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环保设备及运行记录以及其它环境统计资料。
(3)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的暂存与管理。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规范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建设,完善管理及台帐记录,规范危险废物标识,落实收集、转运、贮存、处置的环保管理要求。
(4)加强对各类环保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项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5)定期检查地面防渗性能,加强地面防渗处理;废气处理系统做好围堰,加强日常巡查。
附件资料
一、附件
(1)项目环评批复
(2)验收监测报告
(3)工况调查表
(4)危废处置资质
(5)建设单位承诺函
(6)公众调查表
(7)应急预案备案表及应急预案
二、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周边环境图
(3)项目平面布置图
(4)项目监测点位图
(5)项目雨污管网图
(6)危险废物暂存场所
(7)项目部分环保设施及设备
三、附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2019 年 2 月,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了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完成了《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 年 3 月 20 日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局以《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黄环审【2019】29 号)批复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 号令, 受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委托,黄冈博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为此,于 2020 年4 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踏勘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初步检查了环保设施的配置及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黄冈博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于2019 年 12 月 26 日与2020年4 月17日对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排放现状进行了监测,在调查大量资料和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2、验收监测依据
2.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 年 1 月 1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 1 月 1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5 年 4 月 1 日);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3 号,1998 年);
(7)《国务院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 682 号);
(8)《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国环规环评[2017]4 号);
2.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1)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编制《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
(2)《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 污染影响类》(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9号);
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
(1)黄冈市环境保护局《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黄环审【2019】29 号)
2.4 其他相关文件
(1)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与项目有关的其他资料
3.建设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
项目性质:改扩建
项目投资:总投资5600万元
项目地点: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
工作制度:年运行300天,每天24小时(4班3倒,每班8小时)。
职工人数:本项目定员人数为30人,10人住宿。
建设内容及规模:新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回收处理装置一套、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站规模和工艺,项目建成后处理能力为:年回收处理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60000吨(新增55000吨,处置工艺调整),年回收处理废乳化液20000吨(新增)。
3.1 地理位置
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地处黄冈市城区东北,距市中心17km,位于大广北高速公路与106国道交汇处,濒临巴河口。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是黄冈市区三个组团之一,该开发区以黄州火车站中心,京九大道为轴线,东起陈策楼镇故居一路,西至石头坳村渡槽,北依徐家湾,南抵大广北,东西跨度6.4km,南北跨度2.5km。
建设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北面紧邻园区张杨路,东面紧邻园区三号路,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其具体地理位置见图3.1-1。

图 3.1-1 项目地理位置图
3.2平面布置
建设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北面紧邻园区张杨路,东面紧邻园区三号路,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市场发展潜力。占地面积14264.8平方米,现有员工30人,年生产300天,每天24小时。目前拥有年处理废矿物油(HW08)5000吨的能力,年产润滑油基础油3900t/a,轻质燃料油700t/a,重质渣油180t/a。本次项目扩大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回收处理规模,由5000吨/年提升至60000吨/年,更换现有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处置工艺,增加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处理规模为20000吨/年。项目改扩建后,企业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变化情况见表3.2。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
表3.2 企业建设内容及产品方案变化情况
序号 | 处置回收加工类别/代码 | 原审批处置规模 | 扩建后处置规模 | 变化情况 | ||
1 | 处置回收 |
废矿物油 | HW08:251-001-08、900-199-08、900-200-08、900-201-08、900-203-08、900-210-08、900-214-08、900-217-08、900-218-08、900-219-08、900-220-08、900-249-08、*071-001-08、*071-002-08、*072-001-08、*251-005-08、*900-204-08、*900-205-08、*900-209-08、*900-211-08、*900-216-08、*900-221-08、*900-222-08 | 5000t/a | 60000t/a | +55000t/a |
2 | 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 | HW09:900-005-09、900-006-09、900-007-09、 | 0 | 20000t/a | +20000t/a | |
3 | 副产品 | 轻质燃料油 | 700t/a | 8400t/a | +7700t/a | |
4 | 重质燃料油 | 180t/a | 1200t/a | +1020t/a | ||
5 | 润滑油基础油 | 3900t/a | 48540t/a | +44640t/a |
3.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本次改扩建项目拆除现有工程部分设备(如分子蒸馏器、高温油冷机)和储罐区,改造污水处理站、仓库。改扩建工程与现有工程在公用工程、辅助工程等方面均存在依托。本项目建设内容一览表详见表3.3。表 3.3 建设项目内容一览表
类别 | 工程名称 | 环评主要工程内容 | 实际建设内容 | 变更情况及原因 |
主体工程 | 生产车间 | 占地面积810㎡,建筑面积1620㎡,主要布设3条总处置规模50000t/a常减压蒸馏生产线,1条10000t/a薄膜蒸发生产线。 | 与环评一致 | 无 |
废油桶清洗车间 | 占地面积144㎡,建筑面积330㎡,一条废油桶清洗生产线 | 未建设废油桶清洗生产线 | 企业决定不建设废油桶清洗生产线 | |
废乳化液处置装置 | 占地面积150㎡,建设1条20000t/a废乳化液预处理装置。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辅助工程 | 综合楼 | 1栋,2层,占地面积90㎡,建筑面积200㎡。位于厂区大门西面,用于办公、原料检验。 | 与环评一致 | 无 |
生活辅助用房 | 1栋,2层,占地面积148㎡,建筑面积300㎡。位于综合楼西面,设置倒班宿舍。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门卫室 | 在厂区南侧大门处建设门房1间,单层,占地面积15㎡。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锅炉房 | 在厂区北侧建设锅炉房1间,占地面积33㎡,内设一台导热油锅炉。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配电房 | 在厂区北侧建设配电房1间,单层,占地面积45㎡。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公用工程 | 给水 | 厂区新鲜水接自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自来水管网,供水压力为0.3MPa。 | 与环评一致 | 无 |
排水 | 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初期雨水等废水一起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供电 | 电源引自陈策楼变电站110KV高压电缆,经厂内变电站400KVA变压器降压后以380/220V低压送至各车间用电设备。厂内设置配电室,不设置备用柴油发电机。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供热 | 现有1台30万大卡的天然气导热油炉为废油薄膜蒸发生产线供热。新建3台120万大卡/台加热炉为常减压蒸馏生产线供热。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循环冷却系统 | 建设一套循环水系统,循环水池200m³,配备2台冷却塔,2台循环水泵,循环水量为200m³/h,给水压力0.25 Mpa,循环水温度42℃,供水温度32℃。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环保工程 | 废气处理 | 废油处置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收集后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压滤废气及灌装废气通过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通过高15m排气筒排放,燃气导热油炉废气经15m烟囱直排;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烟囱直排;污水处理站废气经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15m排气筒高空排放,罐区大小呼吸废气经油气回收装置处理后排放。 | 基本一致,其中加热炉烟气排放烟囱为2根。污水处理站废气经过收集之后通过管道运输至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排放。 | 加热炉减少为1个,烟囱减少为2根,其中一根日常使用,另外一根备用。污水处理站废气与排放压滤及罐装废气的高15m排气筒共用 |
废水处理 | 项目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初期雨水一起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站处置工艺为“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污水处理规模为100m³/d。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噪声治理 | 低噪声设备、厂房隔音、绿化。 | -- | 无 | |
固废治理 | 建设160㎡危废暂存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收。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贮运工程 | 废矿物油储罐 | 位于储罐区内,储罐区占地面积724㎡,2个200m³立式碳钢固定拱顶罐(2用1备,其中一个装一类油,一个装二类油) | 与环评一致 | 无 |
基础油储罐 | 位于储罐区内,2个200m³立式碳钢拱顶罐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装卸车设施 | 废矿物油装卸设置2条装卸车鹤管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废乳化液储罐 | 位于乳化液处理区内,3个50m³立式玻璃钢拱顶罐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仓库 | 1栋,1层,建筑面积1771㎡,用于灌装成品油及储存桶装废矿物油、成品油。内设危废暂存间。 | 与环评一致 | 无 | |
运输 | 公路-汽车运输方案,委托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公司运输 | -- | 无 | |
环境风险防范工程 | 消防系统 | 新建600m³消防池一座(兼做循环水池);在各生产区按规范设置一定数量的移动式灭火器,用于扑灭初期火灾,灭火器的种类主要有砂石、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在室外设置有地上消火栓,消防水管网沿装置环形敷设主管,保证支管辐射状深入。 | 与环评一致 | 无 |
三级防控体系 | 一级防控:废油、废乳化液储罐区、丙类仓库、生产车间设置环形沟及围堰; 二级防控:新建全厂事故应急池800m³,初期雨水收集池248m³; 三级防控:雨水排口增加切换阀门和引入污水处理站的事故池管线,防控溢流至雨水系统的污水进入水体。 |
与环评一致 | 无 |
3.3.1 项目主要变更情况
(1)有组织废气处理方式及排放方式变更:
原环评设计为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烟囱直排。实际情况为只有2台加热炉,2根排气筒,其中1根为直排加热炉烟气,另外1根作为备用,日常不使用。原环评设计为污水处理站废气经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15m排气筒高空排放。实际情况为: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实际口径为600mm,原环评设计为150mm,与之匹配的风机功率增大,污水处理站废气经过收集+活性炭吸附之后通过管道运输至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与排放压滤及罐装废气的高15m排气筒共用。
(2)处置废油桶项目变更:
由于市场变化,建设单位决定不建设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因此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不在次验收范围内。如后期再建设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须另行验收。
3.3.2 给排水
- 给水
- 排水
- 供电
- 供热
3.3.3消防
新建600m³消防池一座(兼做循环水池);各生产区规范设置了一定数量的移动式灭火器,用于扑灭初期火灾,灭火器的种类主要有砂石、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室外设置有地上消火栓,消防水管网沿装置环形敷设主管,保证支管辐射状深入。
3.3.4储运工程
由于本项目原料属于危险废物,其处置的全过程包括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环节,具体见图3.3.4。
图3.3.4 危废处置全过程示意图
3.3.4.1收集
本项目原料中属于HW08、HW09、HW49类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收集是指将分散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的过程。危险废物的收集有两种情况,一是由危废产生者负责的危险废物产生源的收集,另一种是由危废处置者负责的在一定区域内对危险废物产生源的收集。
本项目危险废物的收集包括从危废产生源到产生者暂存点的收集和从产生者暂存点到处置者临时贮存点的收集。从产生源到产生者暂存点的收集由危险废物产生者负责(各危废产生单位将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在单位内的暂存设施内,不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从产生者暂存点到本项目厂区临时贮存点的收集和运输委托有资质的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单位负责(将各危废产生单位暂存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并运输至本项目厂址,需“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综合经营许可证”)。废油、废乳化液采用密闭的罐车或桶运输,废油85%采取罐车运输,15%铁桶运输,废乳化液60%槽车运输,40%铁桶运输,直接送入本项目厂区废油、废乳化液储罐区和仓库。危险废物的转运必须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危险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执行。
原料的收集的重点是将其确实、妥善、安全地从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收集运输到生产场地进行处理,收集运输过程中必须使用专用包装容器,以防止和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散扬、泄露、流失等污染环境。因其分布在全省范围,需按照危险废物包装要求,进行分类包装、收集。所有装载待转运的容器均有清楚标明内盛物的类别及危害说明,以及数量和装日期,包装应足够牢固、安全,并经过密检查,能适应在不良路况运输过程中的颠簸和震动。
①对装纳容器的要求
装纳容器应与废物相容,原料及成品油装纳容器一般建议使用碳钢、不锈钢或高密度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材质。装纳容器外型与尺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要求坚固结实,并便于检查渗漏或溢出等事故的发生。
②包装容器
原料的包装执行《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12463-1990),《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标志》(GB190-1990),在以上标准中列有诸多的包装方式,本评价报告推荐采用油罐车。原料供收双方应签订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各产生废矿物油和乳化液的企业均应设置储存场所,并根据危险废物储存情况,定时与运输单位联系,采用专用运输车及时收运。
公司内部产生的危险废物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间进行存放,在收集运输过程中应按照如下要求进行管理:
1.为防止废弃物逸散、流失,采取有害废物分类集中堆放、专人负责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废物的二次污染。
2.危险废物应贴上专用标签,临时堆放在危险废物库房中,累计一定数量后由专用运输车辆外运至危险处置单位。
3.危险废物全部暂存于危险废物暂存间内,做到防风、防雨、防嗮。
上述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公司将委托专人负责,危废临时贮存场所按照GB18597-2001 相关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安全可靠,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可有效防止临时存放过程中二次污染。
3.3.4.2储存、装卸方式
本项目原料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属于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的贮存是指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在危险废物处置前,将其放置在符合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中的活动,以及为了将分散的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在自备的临时设施或场所进行放置的活动。因此本项目厂区内设置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即原料储罐区及仓库。
本项目原料罐均采用固定顶储罐,并设置相应的油气回收装置和明显标识牌,储罐周边设置有围堰(1.5m 高),围堰内基础+地基防渗处理,储罐基础为钢筋砼环墙基础,同时储罐区应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2013 年修订)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选址、堆放和贮存仓库的要求进行设置,如在罐区周边设置导流槽,收集的泄露废矿物油或产品引入事故应急池,均按防渗、防腐蚀等要求建设;地面及四周、建筑材料均采用防渗材料,与危险废物相容;贮存区地面耐腐蚀,表面无裂隙等。
项目收集废油和废乳化液(铁桶密封、密闭罐车)采用汽车运至厂区仓库,达到一定储量采用油泵装卸,通过油泵和管道将废油、乳化液分别泵入储罐内,卸料时通过油泵和管道泵入生产设备内进行生产。
该项目在仓库新建1 座160㎡危险废物暂存间,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油桶)的存储。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相关要求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下:
1.地面与裙脚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与危险废物相容。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 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 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
2.不相容的危险废物分开存放,并设有隔离间隔断。
3.危废贮存设施周围设置有围墙。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并设有应急防护设施。
4.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按GB15562.2 的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5.暂存间保证空气流通。
6.收进的废物应详实登载其类型和数量,并应按不同性质分别妥善存放。
3.3.4.3运输
①收集运输方案
项目外部收集运输以汽车运输为主,委托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湖北鹏达联合运输有限公司)收集运输,采用专用的危险废物运输车进行物料的运输,原料的转运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转移单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等要求执行,做好运输过程中的防泄漏、防爆、防雨、防污染环境等。由于区域回收点且分散,每个回收点一定时期内收集到的废矿物油、废乳化液不一致,收集时间不统一,故收集路线不具备固定线路的条件,但运输路线确定的总体原则为:运输车辆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医院、学校和人口密集的居民区,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保护目标。
本项目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来源广泛,与全省范围内各废矿物油收储点以及废乳化液产生单位签订协议,主要由各临时收储点将原料通过公路将原料运输至项目厂区内。
运输方式:本项目根据危废性质、收集、处理处置方式,选用不同的带明显标志的专用运输车辆,对废油分区、定期收运。对产量大的单元,采取每天或数天收运一次;对产生量少、危害小的废油采取每月或数月收运一次,根据运距及收运频率配套不同的运输车辆。
承载废油、废乳化液的车辆配备明显的标志或适当的危险符号;废油、废乳化液的运输计划和行驶路线应事先作出周密安排,并提供备用运输线路,同时准备有效的废油、废乳化液泄漏情况下的应急措施,所有车辆均配置全球卫星定位和事故报警装置,司机除应具有相应的驾照外,押运员需持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格证”。
运输线路:运输线路确定的原则是安全第一,同时兼顾科学性、经济性,具体组织中,还要考虑如下几点:
a.每个作业日的运输量尽可能均衡;
b.同一条线路上的收运安排尽可能紧凑,能合并运输的相容性废物尽可能合并,节省运力;
c.收运时间尽量错开上下班交通高峰期,避开易拥堵路段;
d.所有运输线路尽可能避开乡村公路、城内闹市、商业街,优先选择国道、环路,其次选择高速公路,力求线路简短,经济快捷;
e.运输路线须避开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其他特殊敏感区。
②厂区内运输方案
全厂设有装车鹤位,分散于原料产品罐区和生产装置区四周,负责液体产品出厂和液体原料入厂任务,本公司装置与辅助系统之间均有道路与园区内道路相连接,公路运输方便。
原料路线:外购的废矿物油和废乳化液收集回厂后汽车运至卸车位或仓库,用废油卸车泵抽至原料储罐区进行储存,生产中用进料泵送至生产线加工。
3.4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1)劳动定员:项目劳动定员30人,其中厂内住宿的约10人。
(2)工作制度:年运行300天,每天24小时(4班3倒,每班8小时)。
3.5 项目用水量及水平衡
项目总用水量为28843m³/a,原料带水20130.15m³/a,外排废水量为27239m³/a。
①生产工艺用水
进水:项目生产工艺不补充新鲜水,原料带水量20130.15m³/a(废油处理工艺原料带水量为1328.58 m³/a、废乳化液处理工艺原料带水量为18801.57m³/a),为废油、废乳化液等原料带水。
出水:经车间排放废气带走水量为6.1m³/a,进入固体废物水量为1013.48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废水量为19155m³/a(含杂质101.47m³/a),进入产品或副产水量为57.04m³/a。
②水环真空泵更换水
由于抽真空过程,不凝的有机废气可随管道带入水箱中,部分水溶性物质溶于水中,造成水箱水质污染,需要定期更换,真空系统的水箱容量分别为2000L,平均2周更换1次(全年24次),真空泵更换废水量为2m³/次,年排放量为48m³/a,更换废水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③冷却系统用水
本项目共设置1套冷却水循环系统,主要用于薄膜蒸发器、蒸馏釜、分馏塔等设备的冷却。由于冷却循环水运行一段时间后,水中污染物富集,所以循环水每天都要定时排污,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工艺设计资料,循环冷却系统平均补水量为27360m³/a,排污水量为432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④地面冲洗水
本项目工艺生产需求,生产装置区、罐区、装卸区的地面冲洗,其中生产装置区面积为2725㎡,罐区净面积为590㎡,装卸区面积为40㎡。每月清洗一次,地面冲洗用水量约8.4m³/次,100m³/a。部分蒸发损失,损失量约为用水量15%,废水产生量约为用水量的85%,7.1m³/次,85m³/a,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⑤油罐清洗水
项目内油罐每三年清洗一次,每次用水量300m³/3a,清洗罐水排至公司污水处理站处理。
⑥实验室化验用水
化验室化验用水量为350m³/a,排水量为30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⑦办公生活用水
项目劳动定员30人,其中厂内住宿的约10人,公司设食堂。非厂内住宿人均用水量50L/人·d,即用水量为1m³/d;厂内住宿人均用水量120L/人·d,即用水量为1.2m³/d,本项目生活用水总量为2.2m³/d(660 m³/a),项目每天排放生活污水量为1.87m³/d(561m³/a),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⑧初期雨水
本项目收集初期雨水量(降雨前15min)为2670m³/a,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
⑨绿化用水
厂区绿化面积为1500㎡,绿化用水量为225m³/a,全部蒸发损耗。
全厂水平衡分别见表4.5-1和图4.5-1。
表4.5-1 全厂水平衡一览表(单位:m³/a)
类别 | 进水 | 出水 | 循环 利用量 |
||||
新鲜水 补充量 |
原料 带水量 |
损耗量 | 进入 废水量 |
进入 固废量 |
进入 产品 |
||
工艺用水 | 0 | 20130.15 | 6.1 | 19155(杂质101.47) | 1013.48 | 57.04 | 0 |
水环真空泵 | 48 | 48 | |||||
冷却系统用水 | 27360 | 23040 | 4320 | 172800 | |||
地面冲洗 | 100 | 15 | 85 | ||||
油罐清洗 | 100 | 0 | 100 | ||||
实验室化验 | 350 | 50 | 300 | ||||
生活用水 | 660 | 99 | 561 | ||||
绿化用水 | 225 | 225 | |||||
初期雨水 | (2670) | 2670 | |||||
小计 | 28843 | 22800.15 | 23435.1 | 27239 | 1013.48 | 57.04 | 172800 |
合计 | 51643.15 | 51643.15 | 172800 |
本项目总用水量2180.636t,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生活污水产生量为1785t。

3.6项目热平衡
本次项目生产车间设置2台总热负荷为240万大卡(每台120万大卡)的加热炉为第二类废油常减压蒸馏生产线供热,锅炉房设置1台30万大卡的导热油锅炉为第一类废油薄膜蒸发生产线供热,加热炉采用装置产生的不凝气及副产轻质燃料油为燃料,导热油锅炉采用天然气为燃料,加热炉、导热油炉年运行时间7200h。项目热平衡见表3.6-2和图3.6-2。
表3.6-2 全厂热平衡一览表
热介质 项目 |
热油 | 热风 | ||
耗热量(MW/Gcal/h) | 温度/℃ | 耗热量(MW/Gcal/h) | 温度/℃ | |
一类油薄膜蒸发 | 0.35/0.3 | 150 | ||
二类油脱水 | 0.17/0.15 | 100 | ||
二类油常压蒸馏 | 1.16/1.00 | 275 | ||
二类油减压蒸馏 | 1.28/1.10 | 330 | ||
二类油减压精馏 | 1.57/1.35 | 365 | ||
合计 | 4.53/3.9 |

图3.6-2 扩建后全厂热平衡图(单位:Gcal/h)
3.7项目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3.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17%。3.8工程分析
黄冈市天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原有项目年处理废矿物油5000吨,采用薄膜蒸发、分子蒸馏技术处置废矿物油,本次改扩建项目在扩大废矿物油处理规模的同时改变处理工艺(一类油采用薄膜蒸发,二类油采用常减压蒸馏、减压精馏),改扩建项目建成后现有项目的排污全部以新带老削减。3.8.1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3.8.1.1生产工艺原理
废油收集回厂后,通过化验室化验进行品位分析(水分、闪点、粘度、酸碱度、杂质),然后根据油品质量采取不同的工艺制取基础油。其中第一类废油经过预处理脱机械杂质、薄膜蒸发脱水、板框压滤后获得合格的基础油。第二类废油经过预处理脱机械杂质、脱水、脱气,然后通过减压蒸馏分离出燃料油、基础油、塔底为蒸馏残渣。《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有关问题的通知》(环法[1996]734号)中提到“生产过程中不是在密闭系统的炼油装置中或属于釜式蒸馏的炼油企业为土法炼油企业”,项目工艺主要在常压、减压蒸馏塔中炼油,属于密闭系统装置,不涉及釜式蒸馏工艺,不属于文件中的土法炼油范畴。现有1台30万大卡的天然气导热油炉为第一类废油薄膜蒸发生产线供热。新建3台120万大卡/台加热炉为第二类废油常减压蒸馏生产线供热。3.8.1.2第一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1)卸料、进料、过滤预处理外购的第一类废矿物油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油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矿物油泵入原料储罐内。在储罐区的废矿物油将直接通过管道由泵输送至车间,废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1-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1-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薄膜蒸发
废油经泵输送到系统的换热器,由导热油锅炉加热到一定的温度(150℃)后进入薄膜蒸发器,物料在薄膜蒸发器内进一步加热,废油中的水分及轻质组分从蒸发器顶部蒸出,进冷凝器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器,轻质组分由油水分离器上部收集并进入水封罐暂存,作为副产外售,油水分离器下部废水W1-1进入污水处理站。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1-1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薄膜蒸发器底部出来的物料进入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
该单元中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1-1经真空系统带走,最终送入加热炉炉膛焚烧转化为烟气排放,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
(3)压滤
薄膜蒸发器底部出来的高温油趁热用离心泵打入板框压滤机进行过滤,过滤掉部分胶质、沥青质S1-2,分离后的成品基础油冷却后进入油罐中储存。热油压滤时产生少量的非甲烷总烃G1-2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1#排气筒高空排放,S1-2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4)灌装
在仓库中对成品油进行罐装、封盖后待售。罐装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1-3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2#排气筒高空排放。
第一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1-1。

图3.8.1-1 第一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3.8.1.3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1)卸料、进料、过滤预处理外购的第二类废矿物油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油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矿物油泵入原料储罐内。在储罐区的废矿物油将直接通过管道由泵输送至车间,废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2-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2-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脱水絮凝
去除粗机械杂质的废油经油泵输送到余热换热器加热到80~100℃,进入脱水塔进行前期脱水预处理,同时加入絮凝剂(氢氧化钠,占油量的0.1%)进行絮凝反应脱除部分胶质、沥青质S2-2。脱水除杂后的物料进入常压蒸馏脱轻组分单元。
脱水塔顶出来的水蒸汽经冷凝后进入油水分离器,油水分离下部废水W2-1排入厂区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上部含油部分回原料油进一步处理。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G2-1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脱除的部分胶质、沥青质S2-2从塔底收到到密闭的铁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3)常压蒸馏
由脱水塔底出来的脱水油经烟气余热换热器加热到200℃左右进入常压塔。热风炉热风温度达到600℃进入蒸馏釜夹套对蒸馏釜进行加热,热风在蒸馏釜与热风炉间闭路循环,控制蒸馏釜内温度为275℃,工作压力为100KPa,轻质油组分在塔中汽化,产生的轻组份蒸气从塔顶馏出经过冷凝器冷却,冷凝成液体轻质油进入水封罐暂存。不凝气G2-2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并在输送管道上加设阻火器,防止回燃。塔底的原料经分析合格后进入下一单元。
(4)减压蒸馏
从常压蒸馏塔出来的塔底油经泵升压抽出后进入加热炉,原料油在炉中加热到320℃~340℃进入减压塔。原料在减压塔中绝大部分气化,产生的轻组份蒸气从塔顶馏出经过冷凝器冷却,冷凝成液体轻质油进入水封罐暂存。不凝气G2-3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减压塔工作温度为330℃,工作压力为10KPa,塔底的基础油毛油经分析合格后进入下一单元。
(5)减压精馏
从减压蒸馏塔出来的基础油毛油经泵升压抽出后进入加热炉,原料油在炉中加热到320℃~340℃进入分馏塔。基础油在精馏塔中蒸出,经冷凝器冷凝逐步降温,得到不同的侧线成品送至中间罐贮存。塔底蒸馏残渣S2-4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不凝气G2-4由真空泵抽出送至加热炉燃烧。分馏塔的工作温度为365℃,工作压力为10Pa。
(6)过滤
各侧线产品经微膜过滤后分别打入产品基础油罐贮存,过滤产生的滤渣S2-3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7)灌装
在仓库中通过人工灌装对成品油进行罐装、封盖后待售。罐装过程中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2-5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经1#排气筒高空排放。
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1-2。

图3.8.1-2 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3.8.2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
项目废乳化液中含有大量的废水、废油、氮磷等,废乳化液先经预处理破乳、气浮、油水分离去石油类及SS,然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进一步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1)卸料、进料、过滤预处理
外购的废乳化液由专用危险化学品封装运车进厂,在装卸区由碳钢过滤泵将槽车或铁桶内的废乳化液泵入原料储罐内(废乳化液处理的罐区)。废乳化液(含5%矿物油)经过滤泵将粗机械杂质S3-1去除。滤掉的机械杂质S3-1收集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2)破乳、絮凝、气浮
废乳化液呈酸性,通过提升泵进入反应罐,向反应罐中投加20%的稀硫酸调节pH、投加破乳剂(苏纯剂)、絮凝剂PAC,吸附油珠使其凝聚破乳,破乳后的废液进入气浮装置(由气浮槽、溶气罐、空压机等组成),由于废水中的含油量较高,通入压缩空气对废乳化液进行除油处理,气浮不但能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油,而且能去除大部分的悬浮物及COD。气浮渣送油渣分离压机压滤,清液W3-1进入废水处理站处理。
(3)油渣分离
气浮渣用离心泵打入板框压滤机(位于室内)进行过滤,过滤掉部分油絮S3-2,分离后的废油进入集油池中储存,后续进入第二类废油处理工艺。压滤时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3-1、集油池产生的非甲烷总烃G3-2加盖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3#排气筒高空排放。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见图3.8.2-1。

图3.8.2-1 废乳化液处理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3.9 主要设备
项目设备部分利旧,部分外购,具体利旧及外购数量详见表3.9-1。项目主要化验分析设备详见表3.9-2。
表3.9-1 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序号 | 处置 | 工序单元 | 设备名称 | 型号 | 材质 | 原有 | 利旧 | 新增 | 合计 |
对象 | (台/套) | (台/套) | (台/套) | (台/套) | |||||
1 | 1万吨废矿物油 | 原料存储输送 | 储罐 | 50m³ | S304 | 1 | 1 | 0 | 1 |
2 | 原料油泵 | Q=6m³/h | - | 2 | 2 | 0 | 2 | ||
3 | 油泵 | Q=5m³/h | - | 2 | 2 | 0 | 2 | ||
4 | 蒸发脱水 | 薄膜蒸发器 | D=300mm | - | 1 | 1 | 0 | 1 | |
5 | 冷凝器 | B=200 | - | 2 | 2 | 0 | 2 | ||
6 | 集油罐 | Φ2000×3000 | - | 4 | 4 | 0 | 4 | ||
7 | 过滤 | 油渣分离压机 | 300L、3760*1150*1160(mm) | 3 | 3 | 0 | 3 | ||
8 | -- | 导热油炉 | 30万大卡 | - | 1 | 1 | 0 | 1 | |
9 | 真空泵 | N=37kw | - | 2 | 2 | 0 | 2 | ||
10 | 水泵 | Q=2m³/h | - | 2 | 2 | 0 | 2 | ||
11 | 5万吨废矿物油 | 原料存储 | 储罐 | 200m³ | S304 | 0 | 0 | 2 | 2 |
12 | 输送 | 原料油泵 | Q=200m³/h | - | 0 | 0 | 2 | 2 | |
13 | 油泵 | Q=200m³/h | - | 0 | 0 | 2 | 2 | ||
14 | 常压减压蒸馏、精馏 | 热风发生器 | 1600×3500 | Q345R | 0 | 0 | 3 | 3 | |
15 | 热风加热塔 | 1600×7500,120万大卡 | GB3087 | 0 | 0 | 3 | 3 | ||
16 | 余热回收器 | 820×4500 | GB3087 | 0 | 0 | 3 | 3 | ||
17 | 溶剂反应塔 | 1900\1200\12000 | Q345R | 0 | 0 | 3 | 3 | ||
18 | 冷凝器 | 800×4500 | Q235B | 0 | 0 | 3 | 3 | ||
19 | 油水分离器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20 | 常压塔 | 1900\1200\12000 | Q345R | 0 | 0 | 3 | 3 | ||
21 | 冷凝器 | 800×4500 | Q235B | 0 | 0 | 3 | 3 | ||
22 | 轻油接收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23 | 减压塔 | 1900\1200\12000 | Q345R | 0 | 0 | 3 | 3 | ||
24 | 沥青接收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25 | 塔底中间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26 | 减压油冷器 | 800×4500 | GB3087 | 0 | 0 | 3 | 3 | ||
27 | 减压冷阱 | 630×5500 | GB3087 | 0 | 0 | 3 | 3 | ||
28 | 减压水冷器 | 630×4500 | GB3087 | 0 | 0 | 3 | 3 | ||
29 | 减压过滤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30 | 减压循环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31 | 分馏塔 | 800×12000 | Q345R | 0 | 0 | 3 | 3 | ||
32 | 分馏塔底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6 | 6 | ||
33 | 油冷器 | 630×5500 | GB3087 | 0 | 0 | 3 | 3 | ||
34 | 冷凝器 | 630×5500 | GB3087 | 0 | 0 | 6 | 6 | ||
35 | 接收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12 | 12 | ||
36 | 尾气回收罐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6 | 6 | ||
37 | 精制过滤器 | 1200×3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38 | 计量罐 | 1000×2000 | Q235B | 0 | 0 | 3 | 3 | ||
39 | 中间物料输送 | 溶剂混合泵 | 80-50-200B | - | 0 | 0 | 3 | 3 | |
40 | 常压循环泵 | 80-50-200B | - | 0 | 0 | 3 | 3 | ||
41 | 减压循环泵 | 80-50-200A | - | 0 | 0 | 3 | 3 | ||
42 | 分馏塔回流泵 | 50-30-160 | - | 0 | 0 | 3 | 3 | ||
43 | 废水收集泵 | ZX25\27 | - | 0 | 0 | 2 | 2 | ||
44 | 轻油收集泵 | ZX25\27 | - | 0 | 0 | 3 | 3 | ||
45 | 基础油回收泵 | ZE50\270 | - | 0 | 0 | 3 | 3 | ||
46 | 真空机组 | 罗茨水环机组 | - | 0 | 0 | 3 | 3 | ||
47 | 循环水泵 | 1RG200-400 | - | 0 | 0 | 2 | 2 | ||
48 | 2万吨废乳化液 | 原料存储 | 原料存储罐 | 50m³ | 玻璃钢 | 0 | 0 | 3 | 3 |
49 | 曝气压滤 | 反应罐 | 35m³ | S304 | 0 | 0 | 2 | 2 | |
50 | 油渣分离压机 | 300L、3760*1150*1160(mm) | 0 | 0 | 1 | 1 | |||
51 | 提升泵 | Q=5m³/h WQ10-1-0.75 | 0 | 0 | 2 | 2 | |||
H=10m、N=0.75kw | |||||||||
53 | 曝气搅拌 | 0 | 0 | / | / | ||||
54 | 分离 | 回收油池 | 50m³ | 水泥地池 | 0 | 0 | 1 | 1 | |
55 | 废水收集池 | 100m³ | 水泥钢构池 | 0 | 0 | 1 | 1 | ||
56 | 污水处理站 | 提升泵 | 40WQ10-1-0.75 | 3 | 3 | 3 | 6 | ||
Q=5m³/h、H=10m、N=0.75kw | |||||||||
58 | 药剂搅拌机 | JBK-2000、5r/min、1.5kw | 0 | 0 | 3 | 3 | |||
59 | 絮凝池搅拌机 | JBk-2200、5r/min、1.5kw | 0 | 0 | 2 | 2 | |||
60 | 污泥回流泵 | CHL4-20LSWSC | 0 | 0 | 2 | 2 | |||
Q=5m³/h、H=7m、N=0.37kw | |||||||||
62 | MBR膜装置 | LGJ1E1-2000×26 | 0 | 0 | 1 | 1 | |||
63 | 抽吸泵 | 3~6m³/h、H=20~60m | 0 | 0 | 3 | 3 | |||
最大吸程:9m | |||||||||
65 | 清洗水泵 | ZS50-32-160/1.1SSC | 0 | 0 | 2 | 2 | |||
Q=6.5m³/h、H=15m、N=1.1kw | |||||||||
67 | 酸碱溶液箱 | PE Φ1300×1400mm | 0 | 0 | 6 | 6 | |||
68 | 酸、碱泵 | ZS50-32-125SF26 | 0 | 0 | 2 | 2 | |||
Q=10m³/h、H=15m、N=3kw | |||||||||
70 | 板框压滤机 | 300L | 0 | 0 | 1 | 1 | |||
3760*1150*1160(mm) | |||||||||
72 | 罗氏风机 | 风量0.6~198m³/h | 0 | 0 | 2 | 2 | |||
73 | 纳滤膜组 | 3.88×25(4025)、7.88×40(8040) | 0 | 0 | 1 | 1 |
表3.9-2 主要化验分析设备一览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型号 | 数量 |
1 | 电恒温培养箱 | DNP-9082 | 1台 |
2 | 数显生化培养箱 | SPX-150B | 1台 |
3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UV-100PC | 1个 |
4 | 电子分析天平 | AL204 | 1台 |
5 | 电热恒温水浴锅 | HH-4 | 1台 |
6 | 箱式电阻炉 | SX2-2.5-10 | 1台 |
7 | 离心机 | TGL-80-2B | 1台 |
8 | 酸度计 | STARTER-3C | 1个 |
9 | 恩式粘度仪 | XMT-102 | 1台 |
10 | 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 1台 | |
11 | 超纯水机 | 1台 | |
12 | 水分快速测定仪 | SH10A | 1台 |
13 | B系列生物显微镜 | B104 | 1台 |
14 | 真空干燥箱 | DZF | 1台 |
15 | 电子万用炉 | 1台 | |
16 | TDW系列温控仪 | KW-1 | 1台 |
17 | ACS电子记重称 | 1台 | |
18 | 高效液相 | SSI1500 | 1台 |
19 | 原子吸收 | 1台 | |
20 | 稳定实验箱 | 1台 |
3.10.1原辅材料消耗情况
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见表3.10-1。表3.10-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情况表
序号 | 名称 | 处置回收加工代码/主要成分 | 年用量(t/a) | 贮存量(t) | 贮存方式 | 备注 |
废矿物油回收处置 | ||||||
1 | 废矿物油 | HW08:251-001-08、900-199-08、900-200-08、900-201-08、900-203-08、900-209-08、900-210-08、900-214-08、900-217-08、900-218-08、900-219-08、900-220-08、900-249-08、071-001-08、071-002-08、072-001-08、251-005-08、900-204-08、900-205-08、900-211-08、900-216-08、900-221-08、900-222-08 | 60000 | 340 | 2个200m³立式储罐 | 周转周期2天 |
2 | 絮凝剂 | 氢氧化钠 | 50 | 5 | 25kg袋装 | 周转周期30天,外购 |
废乳化液处置 | ||||||
3 | 废乳化液 | HW09:900-005-09、900-006-09、900-007-09、 | 20000 | 127.5 | 3个50m³立式储罐 | 周转周期3天 |
4 | 破乳剂 | 聚有机醇、无机盐 | 380 | 30 | 25kg袋装 | 外购 |
5 | 絮凝剂 | PAC、PAM | 140 | 50 | 25kg袋装 | 外购 |
6 | 硫酸 | 20%硫酸 | 10 | 1 | 50kg罐装 | 外购 |
7 | 芬顿试剂 | 20%双氧水 | 400 | 3 | 1t桶装 | 外购 |
8 | 硫酸亚铁 | 800 | 50 | 25kg袋装 | 外购 | |
9 |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 | 40 | 5 | 25kg袋装 | 外购 |
3.10.2主要原辅材料参数及理化性质
(1)废矿物油(HW08)废矿物油是在汽车、船舶、电力各种工业设备和机械传动部位润滑油使用过程中因为氧化作用产生了许多氧化产物,如盐类、炭渣、油泥等杂质,这些物质积聚在油中,使油的各项理化性质产生变化,降低了油品的质量,必须及时更换才能维护设状态,达到长期安全运行的目的,在更换过程中便产生了大量的废矿物油。从环境角度来看,废矿物油直接排放会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也会使土壤植被和水生生物等受到影响,若直接作为燃料燃不仅污染了大气,同时还增加了温室效应。
(1)成分控制要求
本项目回收利用的废矿物油来源于黄冈市及湖北省周边地区工厂、4S店、机动车维修点(严控外省流入)。废矿物油主要包括废内燃机油、废齿轮油、废液压油和废专用油,本项目回收的废油应符合《废润滑油回收与再生利用技术导则》(GB/T17145-1997)中对于一、二级废油的要求,不得回收含有多氯联苯的变压器油及其它含有动植物油的润滑油。本项目拟处理的废矿物油具有易燃性、毒性,入厂时成分控制要求详见表3.10-2。
表3.10-2 废矿滑油成分控制要求
项目 | 单位 | 实测结果 |
外观 | -- | 黑色-淡黄色色油状液体 |
水分 | % | 0.5~3 |
杂质 | % | 0.1~2 |
pH | -- | 6.8~7.2 |
悬浮性 | --- | 上浮 |
密度 | kg/L | 0.75~0.95 |
闪点 | ℃ | 75~210 |
表3.10-3 废矿物油类别
类别 | 规格 | 色泽 | 杂质含量 | 水分含量 | 数量(t/a) | 处置工艺 |
第一类 | 较好 | 较浅 | ≤0.1% | ≤1% | 10000 | 预处理、薄膜蒸发、过滤 |
第二类 | 稍差 | 较深 | ≤2% | ≤3% | 50000 | 预处理、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减压精馏 |
废乳化液主要是机加工、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压延加工、电子、喷涂等行业产生的,具有强烈的腐臭气味,外观为暗黄乳白色,其主要成分为矿物油、乳化剂和防锈剂等。
本项目收集的废乳化液主要来源于黄冈市及周边地区机械加工企业定期更换或产生的废乳化液、切削液、磨削液;金属表面处理的含油废水;金属压延加工过程中的乳化液、润滑油;电子行业元器件表面清洗的含油废水;机械零部件超声波清洗废液;其它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危废编号为HW09类的废弃的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
(3)原料来源及可靠性分析
根据企业对湖北地区各工矿企业、港口码头船舶、电厂、变配电站、维修厂、机修厂、交通运输维修站点(例如4S 店)的调查,全省可产生约60 万吨废矿物油(HW08)、10万吨的废乳化液(HW09),而目前全省废矿油(HW08)处置能力仅40万吨、废乳化液(HW09)处置能力为5万吨,全省对废矿物油(HW08)、废乳化液(HW09)的处置利用存在很大空缺。本项目收集到的废油、废乳化液货源相对比较集中,同时由于废矿物油具有再生利用价值,多年来自发形成一个废矿物油收集销售市场,并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废矿物油收集网络,因此,通过该市场购买获得本项目所需的6万吨废矿油(HW08)、2万吨油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原料能够保证生产的需求。
(4)项目原料进厂品质控制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本公司提出废物委托处置意向后,我公司派人上门查看废物产生情况,并取样回公司分析,根据废物分析结果等与委托单位签订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协议。当废物需要转运处置时,我公司派专人上门收集、运输,运至公司仓库时进行入场检验,确认废物是否与签订协议签的分析一致无误后,计量入库。本项目原料进厂负面清单见表3.10-4。
表3.10-4 本项目原料进厂负面清单
产业 | 负面原料清单 | 依据 | ||
废油回收再生利用 |
行业 | 危废类别 | 成分 | 企业经营范围外 |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 251-002-08 |
储存设施、分离器、集水槽沟渠及输送管道、污水池、雨水收集管道产生的含油污泥 | ||
251-003-08 | 隔油池产生的含油污泥废水处理污泥 | |||
251-004-08 | 浮选产生的浮渣 | |||
251-006-08 | 换热器清洗产生的含油污泥 | |||
251-010-08 | 澄清油浆槽底沉积物、 | |||
251-011-08 | 进油管路过滤或分离装置产生的残渣 | |||
251-012-08 | 废过滤介质 | |||
锂电池隔膜 | 900-212-08 | 废白油 | ||
废矿物油再生净化 | 900-213-08 | 沉淀残渣、过滤残渣、废过滤吸附介质 | ||
废矿物油裂解 | 900-215-08 | 裂解残渣 | ||
铸件防锈 | 900-216-08 | 废防锈油 | ||
废乳化液 | / | / | 重金属铬、砷、镍、汞、铅、镉检出的废乳化液 |
3.10.3能源消耗
改扩建项目主要能源消耗包括:水、电、天然气、导热油等。项目主要能源消耗情况见表3.10-5。表3.10-5 主要能源消耗情况
序号 | 物料名称 | 单耗 | 年消耗 | 备注 |
1 | 自来水 | 65m³/d | 19505.81m³ | 自来水厂提供 |
2 | 电 | 500kwh/d | 15万kwh | 市政电网供应 |
3 | 导热油 | -- | 20t/a | 外购,一次性充装量 |
4 | 天然气 | -- | 28.8万m³ | 园区天然气 |
表3.10-7 项目装置燃料使用情况一览表
装置名称 | 设施名称 | 燃料种类 | 燃料量(kg/h) | 燃料量 | 燃料体积流量 (m³/h) |
5万吨废油处理装置 | 加热炉1 | 不凝气 | 2.88 | 1.66万m³/a | 2.3 |
轻质燃料油 | 128.6 | 926 t/a | 0.15 | ||
锅炉房 | 导热油炉 | 天然气 | 28.8 | 28.8万m³/a | 40 |
合计 | 160.28 | / | 42.45 |
4.建设项目污染及治理
4.1废气
(1)工艺废气
本项目蒸馏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将随真空系统带走,经管道送至加热炉焚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不设置中间储罐,不凝气通过管道、阀门来控制输送至各加热炉;基础油灌装废气、油桶注油废气、清洗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通过高15m,Φ150mm的1号排气筒排放;废乳化液预处理单元压滤及集油池中产生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后通过高15m,Φ150mm的2号排气筒排放。
(2)其它废气
加热炉烟气经2根高15m,Φ200mm烟囱高空排放,导热油炉废气经高15m,Φ150mm的烟囱排放;污水处理站废气经密闭收集+活性炭吸附后通过管道运输至高15m,Φ150mm的1号排气筒与基础油灌装废气、油桶注油废气、清洗废气共同排放。
油烟废气经静电油烟净化器处理后,引至室外排放;
其它无组织废气控制措施主要为管理措施。
4.1.1工艺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对有机废气常用的治理措施有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吸附法、冷凝法等,对于不同浓度的废气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具体见表4.1-1。表4.1-1 有机废气治理方法
净化方法 | 方法要点 | 选用范围 |
热力燃烧法 | 利用燃气或燃油等辅助燃料燃烧,将混合气体加热,使有害物质在高温作用下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 | 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 |
催化燃烧法 | 在氧化催化剂作用下,将碳氢化合物氧化为CO2和H2O | 适用于各种浓度的废气净化,适用于连续排气的场合 |
吸附法 | 用适当的吸收剂对废气中有机物分级进行物理吸附,温度范围为常温 | 适用于低浓度废气的净化 |
吸收法 | 用适当的吸收剂对废气中有机物分级进行物理吸附,温度范围为常温 | 适用于含有颗粒物的废气净化 |
冷凝法 | 采用低温,是有机物冷却组分冷却至露点以下,液化回收 | 适用于高浓度废气的净化 |
4.1.1.1活性炭吸附工艺过程
活性碳纤维吸附法是我国90年代开发的净化装置,用活性炭纤维作吸附介质,该装置净化效率大于90%。
本项目压滤机压滤废气、灌装废气、注油废气、清洗废气主要组分以非甲烷总烃类考虑。这些气体属自然逸出,气量较小、浓度偏低、温度较低、成分较复杂,针对这些特点,建设项目废气均采用活性碳吸附装置进行处理。
项目废气吸附系统由吸附器A和吸附器B组成。废气经风机加压进入吸附器A,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穿透活性炭纤维吸附层时被吸附,而净化后的气体由吸附器A顶部排出。随着过滤工况持续,积聚在活性炭的污染物分子将越积越多,相应就会增加设备的运行阻力,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吸附器阻力的上限应维持在1000-1200Pa范围内,当超过此限定范围,由自动控制器通过定阻发出指令,切换阀自动(或手动)将废气切换至吸附器B进行吸附。工艺流程见图4.1-1、4.1-2。

图4.1-1 项目工艺废气及污水处理站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图4.1-2 项目工艺废气及污水处理站废气收集方式实例
4.1.1.2不凝气焚烧
本项目二类废油生产装置产生的不凝油气通过管道、阀门输送至各加热炉焚烧处理,不凝气要成分为碳氢化合物、CO2、CO等,量较少,浓度低,作为加热炉的辅助补充燃料,加热炉焚烧温度为450℃,主要燃料为轻质柴油,在主燃料燃烧的同时对工艺单元中产生的低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可以完全焚烧。
4.1.2导热油炉废气处理
本项目导热油炉废气经Φ150mm,高15m的烟囱排放,排放的废气中SO2、NOX、颗粒物浓度均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燃气锅炉排放标准要求。4.1.3加热炉废气处理
本项目加热炉使用的燃料为燃料油和不凝气。加热炉的烟气通过2根高15m,Φ200mm 的烟囱排入大气,烟气中烟尘、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均可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的浓度限值。4.1.4食堂油烟污染防治措施
食堂采用天然气为燃料,天然气属清洁能源,烟气对环境污染较小,可通过内置烟道直接引上楼顶排放。食堂炒炉油烟废气采用先进的高压静电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有效处理。由抽油烟机排出的烟气经过高压静电油烟净化设备进行处理,烟气中的含油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荷电,进而在极板间得到分离,使大小油滴沿着极板从烟气中彻底分离出来。同时设备的臭氧发生器产生大量的臭氧,臭氧可以去除油烟异味。该净化设备已在国内得到普遍应用,净化油烟效果稳定。经过处理后的油烟排放浓度为1.8mg/m³,优于国家《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排放标准。4.1.5非正常工况治理措施
本项目废气非正常排放第二类废油常压蒸馏工序中冷凝失效,加热炉失效,冷凝气全部从加热炉排气筒排放。一旦废气发生非正常排放事故,车间工作人员立即关闭风机,并通知车间负责人,必要时停止生产。抢险救援组组织人员穿戴防护器具对冷凝设施进行检查维修。4.1.6无组织排放治理措施
本项目无组织排放主要来源于装置的管道、阀门等的“跑、冒、滴、漏”,工艺设备的先进程度和生产的操作管理水平是控制无组织排放的关键。本项目在生产装置、储运罐区、清洗车间、仓库、污水处理站等环节均有可能出现无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非甲烷总烃。(1)装置及罐区
本项目原辅材料及大部分的产品的沸点高、挥发性不大,因此原料及产品储罐以拱顶罐为主。
本项目储罐拟设置喷淋水降温系统(水循环使用),地上罐体外壁涂白色隔热材料等通过降温降低挥发量;优化罐型设计,采用浮顶罐装置,可降低呼吸损耗排放;制订合理的收发方案,减少有机液体的输转作业,尽量保持储罐装满。
为了减少油罐的大呼吸损耗,本项目对罐区的储罐呼吸口均安装套管,对储罐收油时产生的大呼吸废气进行收集。含油气体进入油气回收系统之后,油气进入两个吸附塔(填装专用活性炭)中的一个。空气—油气混合气体中的碳氢化合物被吸到活性炭粒子表面,空气成分不受活性炭的影响,通过活性炭之后进入大气,中间不再掺杂碳氢化合物。油气回收系统油气的吸附效率达85%以上。
(2)工艺管线
含有烃类物质的工艺管线,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连接可采用法兰外,螺纹连接管道均采用密封焊,其检漏井设置井盖封闭;所有输送含烃类物质的工艺管线和设备的排净口都用管帽或法兰盖或丝堵堵上。
(3)设备
接触烃类介质的设备法兰及接管法兰的密封面和垫片提高密封等级。所有设备的液面计及视镜加设保护设施。搅拌设备的轴封选择泄漏率低的密封形式。
所有转动设备进行有效的设计,尽可能防止烃类物料泄漏。对输送烃类介质的泵选用无密封泵(磁力泵、屏蔽泵等)。所有输送工艺物料的离心泵及回转泵应采用机械密封,对输送重组分介质的离心泵及回转泵,应提高密封等级(如增加停车密封,干气密封、串联密封等)。所有转动设备(包括润滑油系统)都提供一体化的集液盘或集液盆式底座,并应能将集液全部收集并密闭集中输送。
- 通过对生产车间、清洗车间、仓库、储罐及污水处理站分别设置50m、50m、50m、50m、50m的卫生防护距离,控制其对外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加强装置区的通风换气,确保非甲烷总烃厂界浓度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
(1)项目废水:项目排放废水主要为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化验分析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7239m³/a,其中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及初期雨水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工艺,污水经处理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一级A标准后经土司港排入长河、流经巴河,最终排入长江,对受纳水体影响较小。
(2)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建设800m³应急事故池,248m³初期雨水池,收集的初期雨水及事故废水经专用水泵及管道逐次、均匀地泵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
4.2.1废水处理工艺
项目废水坚持“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排水体系制,厂区采取“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对本项目排水进行分类处理。项目废水产生量为27239m³/a,90.8m³/d,主要污染物为COD、石油类;事故废水主要为事故状态下的消防废水及污水处理站故障事故废水,主要含石油类污染物。根据企业提供的污水处理设计方案,项目废乳化液经破乳、絮凝、气浮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项目废水处理站采取“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处理工艺,废水处理规模为100m³/d。项目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2-1。
图4.2-1 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流程图
工艺说明:
(1)芬顿氧化
采用具有催化作用的芬顿试剂使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发生部分氧化,改变其可生化性、溶解性和混凝性能,利于后续处理。
(2)絮凝沉淀池
氧化池出水流入絮凝沉淀池,絮凝池中投加絮凝剂,其功能是沉淀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中固液分离,用于分离芬顿氧化池及沉淀池中的污泥。上清液返回调节池中进一步处理,物化污泥外委处置。
(3)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调节池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将其中的部分有机物进行降解,水解酸化池中的兼氧、缺氧微生物将大分子的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的有机物并对固体有机物进行降解,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减少污泥量的同时使污泥的性能得以稳定。
(4)A/O池
A/O工艺即“缺氧+好氧”处理工艺,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生物脱氮工艺,该工艺将缺氧反硝化反应池置于好氧池之前,使脱氮过程一方面能直接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碳源而省去外加碳源,另一方面通过曝气池的混合液回流,使其中的NO3-在脱氮池内反硝化,使氮得以去除。同时该工艺对COD也有较高的去除能力。
(5)MBR膜池
A/O池出水自流至MBR膜池。膜生物反应器(MBR)是高效膜分离技术与生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中空纤维膜组件在生化池中直接进行固液分离,取代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有效的达到了泥水分离的目的。膜的高效截留效果,可使硝化菌完全保留在生物反应器内,使硝化反应得以顺利进行,有效去除氨氮及CODCr,避免污泥的流失,同时也可以截留一时难于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延长其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分解。MBR膜池污泥回流至前段生化系统。
(8)监控池
MBR膜池出水部分排入监控池,经自检合格可直接入污水厂。若自检不合格可回调节池重新处理达标后排放。
(9)污泥处理
处理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均排入污泥池暂存,后经泵提升至脱水机进行脱水,干泥饼定期外运处置,滤自液流入调节池进行处理,避免了二次污染。
4.2.2项目出水水质和接管要求
建设单位已经委托相关单位对项目污水处理工程进行了初步设计,本次评价结合设计资料同时按照《水解酸化反应器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47-2015)、《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9-2011) 和《膜生物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10-2011)》中相关污染物去除效率,污水处理站各级设计处理效率见表4.2-1。表4.2-1 污水处理站设计处理效果一览表(单位:mg/L)
名 称 | CODcr | 石油类 | 氨氮 | 总铬 | 总砷 | 总镍 | 总汞 | 总锌 | 总铜 | |
生产废水 | 16821.93 | 3707.93 | 202.91 | 0.48 | 0.11 | 0.54 | 0.19×10-3 | 19.1 | 12 | |
隔油池 | 去除率 | 50% | 95% | 10% | - | - | - | - | - | - |
出 水 | 8410.97 | 185.40 | 182.62 | 0.48 | 0.11 | 0.54 | 0.19×10-3 | 19.1 | 12 | |
芬顿 氧化+絮凝沉淀 |
去除率 | 65% | 60% | 10% | 90% | 90% | 90% | 90% | 90% | 90% |
出 水 | 2943.84 | 74.16 | 164.36 | 0.05 | 0.01 | 0.05 | 0.19×10-4 | 1.9 | 1.2 | |
水解酸化 | 去除率 | 30% | 10% | 30% | - | - | - | - | - | - |
出 水 | 2060.69 | 66.74 | 115.05 | 0.05 | 0.01 | 0.05 | 0.19×10-4 | 1.9 | 1.2 | |
A/O池 | 去除率 | 80% | 10% | 60% | - | - | - | - | - | - |
出 水 | 412.14 | 60.07 | 46.02 | 0.05 | 0.01 | 0.05 | 0.19×10-4 | 1.9 | 1.2 | |
MBR 膜池 |
去除率 | 60% | 90% | 50% | - | - | - | - | - | - |
出 水 | 164.85 | 6.06 | 23.01 | 0.05 | 0.01 | 0.05 | 0.19×10-4 | 1.9 | 1.2 | |
设计要求 | ≤500 | ≤20 | ≤45 | 1.5 | 0.5 | 1.0 | 0.05 | / | / |
4.3固废
4.3.1固体废物产生状况及处置措施
项目固体废物贮存方法、处理处置方式见表4.3-1。表4.3-1 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一览表
序号 | 污染源 | 产生量 (t/a) |
主要污染物 | 废物类型及编号 | 处置方式 |
1 | 机械杂质(S1-1、S2-1、S3-1) | 271.8 | 废油、泥沙及抹布 | 危险废物HW08 900-213-08 |
委托湖北汇楚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 |
2 | 过滤絮凝杂质(S1-2、S2-2、S2-3、S3-2) | 1885.48 | 油泥和残渣 | 危险废物HW08 900-213-08 |
|
3 | 塔底蒸馏残渣(S2-4) | 1200 | 裂解残渣 | 危险废物HW08 900-215-08 |
|
4 | 化验室废液 | 3 | 废试剂 | 危险废物HW49 900-047-49 |
|
5 |
污水处理站 | 130.95 | 废油渣及污泥 | 危险废物HW08 900-210-08 |
进入本单位废油处置工序 |
6 | 废导热油 | 20t/3a | 废导热油 | 危险废物HW08 900-249-08 |
进入本单位废油处置工序 |
8 | 废气处理 | 42 | 废活性炭 | 危险废物HW49 900-041-49 |
委托湖北汇楚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 |
9 | 废包装桶 | 9 | 废油桶 | 危险废物HW49 900-041-49 |
|
10 | 压滤、过滤 | 0.5 | 废滤布、滤膜 | 危险废物HW08 900-213-08 |
|
小计 | 3549.4 | ||||
11 | 办公生活垃圾 | 9 | 办公生活垃圾 | 生活垃圾 | 委托环卫部门处置 |
合计 | 3558.4 |
4.3.2固体废物临时堆放场所的控制要求
4.3.2.1一般固废贮存介绍本项目不产生一般固体废物。
4.3.2.2危险废物贮存介绍
本工程运行期间共产生危险废物3549.4t/a,均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
(1)设置危险废物暂存间
为了减小废物储运风险,防止危废流失污染环境,本项目仓库里靠北侧设置了一座160㎡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库房,地下部分用玻纤布涂酚醛树脂作防渗处理,四周设置收集沟、收集井,在有物料渗出时及时收集处理。
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库房内主要储存方式为塑料桶,注明危险废物的种类并加盖封条。库内废物定期由专用运输车辆运至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项目危废贮存方式及周期见表4.3-2。
表4.3-2 建设项目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基本情况
序号 | 贮存场所 | 危险废物名称 | 危险废物 类别 |
危险废物代码 | 占地面积 (㎡) |
贮存方式 | 贮存 周期 |
1 | 危废暂存间 | 工艺废渣 |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900-213-08 | 50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一月 |
2 | 蒸馏残渣 |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900-215-08 | 30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一月 | |
3 | 化验室化验废液 | HW49 其他废物 |
900-047-49 | 2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半年 | |
4 | 污水处理站油渣及污泥 |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900-210-08 | 20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一月 | |
5 | 废导热油 |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900-249-08 | 5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3年 | |
6 | 废活性炭 | HW49 其它废物 |
900-041-49 | 5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半年 | |
7 | 废滤布、滤膜 |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
900-213-08 | 10 | 塑料桶装,下设托盘 | 半年 |
公司应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为防止废物逸散、流失,采取危险废物分类集中堆放、专人负责等措施,可有效地防止废物的二次污染。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拟采用以下措施:
①对生产过程产生的危险废物存放于相应的专用容器中,下设托盘,并贴上废弃物分类专用标签,临时堆放在危险废物库房中,累计一定数量后由专用运输车辆外运处置。
②危险废物全部暂存于危险暂存间内,做到“四防”(防风、防雨、防晒、防渗漏)。
③危险废物暂存间不同种类危险废物应有明显的过道划分,建立台账并悬挂于危废间内,转入及转出(处置、自利用)需要填写危废种类、数量、时间及负责人员姓名。
上述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公司将委派专人负责,各种废弃物的储存容器都有很好的密封性,危险废物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相关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安全可靠,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可有效防止临时存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3)控制要求
企业应严格加强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具体可如下执行:
①应合理设置不渗透间隔分开的区域,每个部分都应有防漏裙脚或储漏盘;危险废物应与其他固体废物严格隔离,禁止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混入;同时也禁止危险废物混入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中。
②定期检查场地的防渗性能。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防止雨水径流进入堆场、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堆场周边应设置导流渠,并及时清理和检查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及堵截泄漏的裙脚;收集的渗滤液及泄漏液应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
③强化配套设施的配备。危险废物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分类盛装,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标准的标签。
④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100毫米以上的空间。
⑤检查场区内的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检查应急防护设施。
⑥完善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详细记录入场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⑦当堆场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置任务时,应予以关闭或封场,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无法消除污染的设备、土壤、墙体等按危险废物处理,并运至正在营运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场或其它贮存设施中。关闭或封场后,应设置标志物,注明关闭或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并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已不存在污染时,方可摘下警示标志,撤离留守人员。
(4)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拟采取的处置措施及去向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申报,填报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按要求对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进行全过程严格管理和安全处置。
(5)根据鄂环办[2011]281号《关于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台帐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本公司应和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之间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帐。
(6)根据《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建设规范》建设的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在所有厂区进出口、地磅称重处、厂内运输通道、危废装卸处、危废贮存处、危废转运装卸处、投料口、出料口等相关区域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根据现场踏勘,现有项目已建设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具体见图4.3-1。

图4.3-1 建设项目现有工程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
4.3.3危险废物的运输方式及要求
根据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湖北省环保厅关于启动运行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的通知》(鄂环发[2014]37号)的有关规定,在危险废物外运至处置单位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要求:①做好每次外运处置废物的运输登记,按照湖北省开展危废申报登记要求,进行网上申报。
②废物处置单位的运输人员必须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知识,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运输车辆必须具有车辆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驾驶人员必须由取得驾驶执照的熟练人员担任。
③处置单位在运输危险废物时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严格按照所在城市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行车路线行驶,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④危险废物在运输途中若发生被盗、丢失、流散、泄漏等情况时,公司及押运人员必须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
⑤一旦发生废弃物泄漏事故,公司和废弃物处置单位都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事故损失,防止事故蔓延、扩大;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应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并对一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只要建设单位认真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79-2001)的要求,进行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及贮存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本项目危险废物的贮存对环境的影响可得到有效地控制。
4.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4.4.1噪声治理措施
改扩建项目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真空泵、物料泵、风机等设备,噪声防治应从声源的控制、噪声传播途径的控制以及受声者个人防护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防护措施如下:(1)工程在选购设备时应对设备声级有一定的具体要求,要求供货方将设备噪声控制在工程设计规定标准之内。
(2)设备安装时应根据噪声声谱特性,采取行之有效的隔声、消声、吸声和减振等措施。
(3)真空泵、物料泵等装置安装在单独的隔音室内,隔音室可采取双层窗、隔声门,隔音室的墙壁、顶棚和地板采用吸音材料或用不同的结构吸收入射噪声。
(4)车间内噪声属于车间劳动保护,厂方应参照车间内允许噪声级标准调整工人作业时间,以确保工人身心健康不受损害。
(5)将厂区内绿化,以使环境噪声值达到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同时生产区与办公生活之间设有绿化带,能有效降低噪声对办公区的影响。
对于上述噪声源产生的噪声,经优化设计、隔声降噪处理,厂房墙体屏障、绿化树木吸收屏障、空气吸收、距离衰减后项目噪声对厂界贡献值较小,可确保厂界噪声叠加值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相应的3类要求。
4.5 主要环保措施及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3.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17%。本项目主要环保投资见表4.5-1。
表4.5-1 项目环保投资一览表
分类 | 设施 | 处理物 | 数量 (套) |
投资 (万元) |
备注 |
废水 | 污水处理装置(含化粪池) | 生产废水、初期雨水 | 1 | 80 | |
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系统 | 全厂废水 | 1 | 10 | ||
应急事故池 | 1 | 20 | |||
废气 | 集气罩+活性炭吸附+排气筒 | 非甲烷总烃 | 3 | 15.00 | |
导热油炉烟囱 | SO2、NOx、颗粒物 | 1 | 1.5 | ||
油气回收装置 | 非甲烷总烃 | 1 | 10 | ||
油烟净化器 | 油烟 | 1 | 1.2 | ||
换气扇 | 非甲烷总烃 | 若干 | 2 | ||
固废 | 工业废渣 | 固废专用贮存场,防雨、防渗漏等措施 | 27 | ||
噪声 | 消声器 | 排风机 | 6.2 | ||
厂房 | 生产设备、各种泵类 | 10.6 | |||
风险 | 储罐围堰、警报系统、应急处理设施 | 物料泄露 | 50 | ||
地下水防渗 | |||||
合计 | 233.5 |
5 环评主要结论及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2013 年修正)中鼓励类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项目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等符合《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废矿物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相关政策、行业规划要求。改扩建项目用地不在《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范围之内,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用地项目建设要求。
5.1.2 城市规划相符性
本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属于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涉及化工反应,项目用地为规划的工业用地,项目选址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符合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及黄冈化工园园区产业定位的要求。
5.1.3 环境功能区划符合性
(1)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不达标区域,不达标因子主要为PM10、P㎡.5。项目所在地SO2、NO2、PM10等常规污染物浓度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环境质量标准要求;H2S、NH3等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附录D中的最高允许浓度限值要求;非甲烷总烃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中最高允许浓度限值要求。
(2)地表水环境:长江黄冈段3个监测断面、巴河2个监测断面及长河1个断面中所有监测因子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均小于1,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水质标准。
(3)地下水环境:项目区域地下水水质各项因子其监测值均小于标准值,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
(4)声环境:项目各厂界及敏感点噪声昼、夜间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各土壤监测点位各监测指标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筛选值要求。
5.1.4 环境影响分析
(1)环境空气
本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工艺废气、加热炉(燃料为工艺不凝气及副产轻质燃料油)、燃气导热油炉废气及其它公辅工程无组织排放废气。根据本项目废气排放特征,结合环境标准值、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选取非甲烷总烃、SO2、NOx、颗粒物、H2S、NH3作为大气污染主要影响的预测因子。
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定为二级,可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各源各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非甲烷总烃0.163mg/m³、H2S0.000265mg/m³、NH30.00185mg/m³、PM100.000980mg/m³、SO20.00816 mg/m³、NO20.0157mg/m³,对应的占标率分别为8.14%、2.65%、0.93%、0.22%、1.63%、7.84%,未出现超标现象,拟建项目废气正常工况下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较小。
根据计算结果,本项目不需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但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经计算,改扩建项目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以罐区边界外推50m、生产车间边界外推50m、清洗车间边界外推50m、仓库边界外推50m、污水处理站边界外推50m范围的包络线所包裹的厂界外的区域。
经现场勘查,卫生防护距离内无敏感点,在以后的规划中,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学校、居民楼、医院、机关、科研单位、食品企业等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2)水环境
改扩建项目外排废水主要为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初期雨水及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7239m³/a,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和生产废水及初期雨水进入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处理站采用“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MBR”工艺,污水经处理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一级A标准后经土司港排入长河、流经巴河,最终排入长江,对受纳水体影响较小。
建设单位须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杜绝非正常排放的发生。
(3)声环境
项目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风机、物料输送泵、真空泵等设备噪声,其声级为80~95dB(A)。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中推荐的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模式预测,噪声源在采取围护、消声、减振等措施后,主要声源同时排放噪声时,对环境的预测值较小,对周边声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物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558.4t/a。危险废物(废油泥及残渣、废活性炭、污泥、废导热油、废油桶、废滤布、滤膜等)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处置。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处置,不排放,对外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5.1.5 清洁生产
本工程从工艺技术、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治理上都体现了清洁生产的原则。本项目在生产中体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在内部管理、生产工艺与设备选择、原辅材料选用和管理、废物回收利用、污染治理等几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清洁生产措施,有效地控制污染,严格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防治措施和清洁生产建议后,可大大降低能耗、物耗、水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产品成本,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较高,主要污染物可达标排放,可较好地实现清洁生产,项目建设符合清洁生产要求,清洁生产水平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5.1.6 公众参与
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将改扩建项目的基本概况以信息的形式在“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发布,发布有效时间为10个工作日,这个阶段没有反对意见;二是环评报告编制基本完成后,在“黄冈市环境保护局”网站上进行了简本公示,发布有效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有效期内尚无公众来电来函提出反对意见;三是以发放公众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项目涉及的周边居民、职工和工业园区管委会、企业等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收集了社会不同层次人员对该项目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调查对象基本了解本项目,认为本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尚可,认为本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都持支持的态度。建设单位认真听取了公众提出的意见,并承诺建设时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后加强管理,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5.1.7环评总结论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要求;该项目采取的生产工艺为国内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废气、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固废得到利用或合理处置;项目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地表水体及声环境质量可控制在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内。
5.2 环评批复意见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你公司报送的《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及相关材料收悉。结合专家评估意见,经研究,批复如下:
- 该项目选址位于黄冈市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张杨路以南,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9. 5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在现有项目基础上,改扩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回收处理设备一套;新建废油桶处理装置一套、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站规模和工艺、事故应急池、雨水收集池等。其它公辅工程均依托现有工程。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全厂年处理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6万吨、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2万吨、含有或者直接沾染废矿物油的废油桶(HW49 900-041-49)5 万只。
- 迅速完成现有环境问题的整改,项目建设和管理中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二)严格落实各项废气治理措施。项目生产工艺废气应进行单独处理并根据车间布局情况进行收集后集中排放。废油蒸馏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将随真空系统带走,经管道送至加热炉焚烧。压滤废气、灌装废气、注油废气、清洗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1)排放,废乳化液预处理单元压滤及集油池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站废气经收集+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2)排放,废气处理装置应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外排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要求; 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高的烟囱排放,外排烟气须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的浓度限值要求;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高的烟卤排放,排放废气须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表2燃气锅炉标准要求。
落实生产车间、储罐区、污水处理站及物料的存贮、运输等过程的无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无组织排放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相关要求。
(三)严格落实各项废水处理措施。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可视化”的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生活污水采用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与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及初期雨水一起经“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应设置明管,并标示。切实做好各类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防腐、防漏和防渗措施,建设足够容积的初期雨水池、控制阀、与污水处理站的连接联通管网。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因子须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通过厂区污水排放口排入该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四)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应选购噪声排放值低的设备,对产噪机械设备合理布局,尽量安装在远距厂界、环境敏感目标的地方等。通过消声、减振、隔音和距离衰减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厂界噪声应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五)落实各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安全处置;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要求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应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库内暂存后统一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相关手续,危险废物在转移过程中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建设必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标准规范要求。危险废物贮存场所须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全厂危险废物进出管理工作台账,对收集处置的危险废物实施严格控制,必要时开展成分分析检测工作,规避重金属等污染物带入。
(六)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要求,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按照不同的防渗要求做好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的地下水防渗措施。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分别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的要求进行防渗建设,防止地下水污染。按规范要求设置地下水长期监测点位,并做好水质观测。
(七)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和事故排放污染物收集系统,确保事故情况下各类污染物不排入外环境。落实各类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储存、输送等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储罐和各类贮存设施及管道阀门的管理与定期维护;罐区须设置足够容积的围堰和自动报警连锁控制系统;雨水排放口设置切换装置,确保初期雨水进入初期雨水池;设置足够容积的应急事故池,设置切换装置及与其对应的厂区污水处理站连接管网。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及时监控,防止污染扩散。充分重视事故发生时对项目环境防护距离外居民点的影响,做好相关防护知识的社会宣传工作,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在项目投入生产前,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的要求,将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重新报我局备案。完善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加强职工培训,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建议你公司为该项目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八)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九)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规范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场,并设立标志牌。排气筒应按规范要求预留永久性监测口、监测平台和标识,必要时,主要排气简有机废气安装VOCs自动监测设备或便携式检测仪,加强对排气筒中的VOCs监测。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雨水排放口前设置雨水缓冲池,定期检测雨水水质,初期雨水应收集到污水处理站处理。全厂设置一个废水排放口,废水排放口必须为明渠式,不得采用地下式排放,在废水排放口安装含石油类在线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及自控阀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排污口档案,包括污染物来源、种类、浓度及计量记录、排放去向、维护、更新记录等内容。项目投入运行后,应按计划定期做好跟踪监测工作,例行监测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监测结果须报我局黄州分局备案。
(十)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并开展环境监理工作。
该项目投产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要求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本项目环评文件以及批复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载入排污许可证,不得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项目竣工后,你公司必须按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在环境保护设施验收过程中,应当如实查验、监测、记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调试情况,不得弄虛作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并依法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平台(http://47.94.79.251/#/pub-message)向社会公开验收报告。你单位公开上述信息的同时,应当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相关信息,并接受监督检查。
四、本批复自下达之日起5年内有效。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生产工艺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重新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标准有新变化的,按新要求执行。
五、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黄州分局负责该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核实检查本项目批建的符合性、施工行为周边环境达标、环保“三同时”等内容。
根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项目环评批复要求,确定本次验收监测评价标准。
6.1废水评价标准
项目生产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可以用于回用于生产前端的一次冷却工序,出水执行环评报告中规定的回用水质标准,见表6.1;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采用“多元催化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氧化沟”工艺,园区废水经处理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后排入巴河黄州排污控制段。
表6.1 废水排放标准限值
检测项目 | 单位 | 检出限 | 执行标准 | |
废水 | 悬浮物 | mg/L | 4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要求 |
COD | mg/L | 4 | ||
氨氮 | mg/L | 0.025 | ||
总磷 | mg/L | 0.01 |
6.2 废气评价标准
项目工业废气执行标准见表6.2
表6.2 项目废气排放标准限值
检测项目 | 标准限值(mg/m³) | 执行标准 | |
有组织废气 | 颗粒物 | 20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表 2 二级标准 |
二氧化氮 | 3 | ||
氮氧化物 | 3 | ||
非甲烷总烃 | 0.07 |
6.3 噪声评价标准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见表6.3。
表6.3 项目噪声排放标准限值
项目 | 评价标准限值 | 执行标准 | |
昼间 | 夜间 | ||
东侧厂界噪声 | 65dB(A) | 55 dB(A)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2008)1类标准 |
南侧厂界噪声 | 65dB(A) | 55 dB(A) | |
西侧厂界噪声 | 65dB(A) | 55 dB(A) | |
北侧厂界噪声 | 65dB(A) | 55 dB(A) |
6.4 总量控制标准
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见表6.4
表 6.4 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
总量控制因子 | 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值 | 单位 |
化学需氧量 | 1.36 | t/a |
氨氮 | 0.140 | t/a |
二氧化硫 | 5.430 | t/a |
氮氧化物 | 10.830 | t/a |
颗粒物 | 0.790 | t/a |
挥发性有机物 | 1.170 | t/a |
7.验收监测内容
7.1 验收监测期间工况要求
本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应在生产工况达到设计规模 75%以上时进行。验收监测期间,记录工厂实际生产负荷,当生产负荷小于 75%时,监测人员应停止监测工作,以保证废水、废气和噪声监测的有效性。
7.2废水监测
废水监测内容见表7.2。
表 7.2 废水监测内容
监测类别 | 监测点位 | 监 测 项 目 | 监测频次 |
废水 | W1废水总排口 | 悬浮物、总磷 氨氮、化学需氧量 |
一天1 次,采样 2 天 |
废水监测内容见表7.3。
表 7.3 废气监测内容
监测类别 | 监测点位 | 监 测 项 目 | 监测频次 |
废气有组织排放 | 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G1 | 颗粒物、非甲烷总烃 | 每天 3 次,采样 2 天 |
加热炉排气筒出口G2 | |||
天然气锅炉排气筒出口G3 |
噪声监测内容见表7.4,监测点位见附图 4。
表 7.4 噪声监测内容
监测类别 | 监测点位 | 监测项目 | 监测频次 |
厂界噪声 | N1东侧厂界外1m | 等效连续 A 声级 | 昼夜各一次,监测 2 天 |
N2南侧厂界外1m | |||
N3西侧厂界外 1m | |||
N4北侧厂界外 1m |
8.监测分析方法及质量保证
8.1 监测方法
各监测因子的监测分析方法见下表8.1。
表 8.1 项目监测方法及仪器设备一览表
检测项目 | 检测依据 | 检测分析方法 | 检出限 | 检测仪器、设备 | |
有组织废气 | 颗粒物 | GB/T16157-1996及修改单 | 重量法 | 20mg/m³ | AUW120D电子天平 |
二氧化硫 | HJ57-2017 | 定电位电解法 | 3mg/m³ | YQ-3000C型全自动烟尘(气)分析仪 | |
氮氧化物 | HJ693-2014 | 定电位电解法 | 3mg/m³ | ||
非甲烷总烃 | HJ38-2017 | 气相色谱法 | 0.07mg/m³ | GC-6890A气相色谱仪 | |
废水 | 悬浮物 | GB11901-89 | 重量法 | 4mg/L | AUW120D电子天平 |
化学需氧量 | HJ828-2017 | 重铬酸盐法 | 4mg/L | JHR-2型节能COD恒温加热器 | |
氨氮 | HJ535-2009 |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0.025mg/L | 721G可见分光光度计 | |
总磷 | GB11893-89 | 钼酸铵分光光法 | 0.01mg/L | 721G可见分光光度计 | |
噪声 | GB12348-2008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 | AWA6228+声级计 AWA6221A型校准器 |
(1)本次检测所有采样、检测人员均持证上岗。
(2)本次检测所使用仪器、设备均经计量检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检测数据和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4)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技术规范实施检测。
(5)检测过程实行空白检测、重复检测、加标回收、控制样品分析等质控措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统计详见表8.2-表8.3。
表8.2 2019年12月26日质控统计一览表
检测项目 | 单位 | 质控防止 | 质控结果 | 质控评价 |
悬浮物 | mg/L | 平行检测 | 平行样相对偏差0% | 合格 |
氨氮 | mg/L | 质控样2005125,0.505±0.018 | 0.489 | 合格 |
化学需氧量 | mg/L | 质控样B1905188,70±3.1 | 70.2 | 合格 |
总磷 | mg/L | 质控样B1811020,0.419±0.019 | 0.421 | 合格 |
检测项目 | 单位 | 质控防止 | 质控结果 | 质控评价 |
悬浮物 | mg/L | 平行检测 | 平行样相对偏差0% | 合格 |
氨氮 | mg/L | 质控样2005125,0.419±0.022 | 0.428 | 合格 |
化学需氧量 | mg/L | 质控样B1905188,105±5 | 102 | 合格 |
总磷 | mg/L | 质控样B1811020,0.851±0.041 | 0.197 | 合格 |
9.监测结果及分析
9.1 生产工况
建设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项目现场监测期间生产负荷分别为87%与83%,满足环保验收的工况要求。监测期间生产工况详见下表.
名称 | 日期 | 年生产天数 | 设计产量 | 设计日产量 | 实际产量 | 生产工况(%) |
废矿物油 | 2019年12月26日 | 300 | 56000吨/年 | 187吨/日 | 163吨/日 | 87 |
2020年04月17日 | 155吨/日 | 83 | ||||
2020年06月02日 | 170吨/日 | 91 | ||||
2020年06月03日 | 165吨/日 | 88 |
9.2 监测结果
9.2.1 废水监测结果
项目废水监测结果见表9.2.1。
表 9.2.1 废水监测结果一览表
采样日期 | 检测项目 | 检测结果 | 限值 | 单位 | |||
1#(废水总排口)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2020.06.02 | 悬浮物 | 41 | 35 | 40 | 32 | 400 | mg/L |
化学需氧量 | 146 | 157 | 155 | 150 | 500 | mg/L | |
氨氮 | 2.17 | 2.03 | 2.01 | 2.10 | 45 | mg/L | |
总磷 | 0.08 | 0.08 | 0.09 | 0.08 | / | mg/L | |
2020.06.03 | 悬浮物 | 32 | 35 | 35 | 34 | 400 | mg/L |
化学需氧量 | 161 | 153 | 158 | 151 | 500 | mg/L | |
氨氮 | 2.09 | 2.11 | 2.21 | 2.00 | 45 | mg/L | |
总磷 | 0.09 | 0.09 | 0.08 | 0.08 | / | mg/L | |
参考标准: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表示无限值,由企业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提供 |
表9.2.1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9.2.2废气有组织排放监测结果
9.2.2.1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
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详见表9.2.2.1
表 9.2.2.1车间废气排气筒出口监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日期 | 管道名称 | 管道形状 | 管道高度(m) | 烟道截面积(㎡) | ||||
废气排气筒出口 | 圆 | 15 | 0.3848 | |||||
监测项目 | 单位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标准值 | |||
2019年12月26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15704 | 15764 | 15768 | - | ||
烟气温度 | ℃ | 15 | 14 | 16 | - | |||
含湿量 | % | 2.9 | 3.1 | 3.1 | - | |||
非甲烷总烃 | 浓度 | mg/Nm³ | 4.77 | 3.45 | 3.75 | ≤12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75 | 0.054 | 0.059 | - | |||
参考标准: 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 | ||||||||
2020年4月17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161136 | 14169 | 17094 | - | ||
烟气温度 | ℃ | 14 | 14.2 | 14.2 | - | |||
含湿量 | % | 2.8 | 2.8 | 2.8 | - | |||
非甲烷总烃 | 浓度 | mg/Nm³ | 4.76 | 4.97 | 5.25 | ≤12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77 | 0.070 | 0.090 | ≤10 | |||
参考标准: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
加热炉排气简出口检测结果详见表9.2.2.2
表 9.2.2.2加热炉排气简出口检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日期 | 管道名称 | 管道形状 | 管道高度(m) | 烟道截面积(㎡) | |||
加热炉排气筒出口 | 圆 | 18 | 1.1963 | ||||
监测项目 | 单位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标准值 | ||
2019年12月26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6247 | 6312 | 6537 | - | |
含湿量 | % | 11.8 | 11.7 | 11.3 | - | ||
含氧量 | % | 14.0 | 14.8 | 14.3 | - | ||
烟气温度 | ℃ | 67 | 65 | 64 | - | ||
颗粒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2.0 | 25.3 | 23.8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38.8 | 50.4 | 23.8 | ≤200 | ||
排放速率 | kg/h | 0.137 | 0.160 | 0.156 | - | ||
二氧化硫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3 | 25 | 31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41 | 50 | 57 | ≤850 | ||
排放速率 | kg/h | 0.144 | 0.158 | 0.203 | - | ||
氮氧化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7 | 30 | 32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48 | 60 | 59 | - | ||
排放速率 | kg/h | 0.169 | 0.189 | 0.209 | - | ||
非甲烷总烃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58 | 2.17 | 2.04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4.55 | 4.32 | 3.76 | - | ||
排放速率 | kg/h | 0.016 | 0.014 | 0.013 | - | ||
参考标准:颗粒物、二氧化硫执行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
2020年04月17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5050 | 5215 | 5247 | - | |
含湿量 | % | 11.5 | 11.5 | 11.7 | - | ||
含氧量 | % | 13.2 | 13.7 | 13.2 | - | ||
烟气温度 | ℃ | 58 | 59 | 58 | - | ||
颗粒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2.7 | 21.7 | 22.0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36.0 | 36.7 | 34.8 | ≤200 | ||
排放速率 | kg/h | 0.115 | 0.113 | 0.115 | - | ||
二氧化硫 | 实测浓度 | mg/Nm³ | 7 | 5 | 8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11 | 8 | 13 | ≤85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35 | 0.024 | 0.042 | - | ||
氮氧化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19 | 26 | 22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30 | 44 | 51 | ≤24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96 | 0.136 | 0.168 | ≤0.77 | ||
非甲烷总烃 | 实测浓度 | mg/Nm³ | 4.73 | 6.06 | 4.54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7.49 | 10.3 | 7.19 | ≤12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24 | 0.032 | 0.024 | ≤10 | ||
参考标准: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
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详见表9.2.2.3
表 9.2.2.3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筒出口检测结果一览表
监测日期 | 管道名称 | 管道形状 | 管道高度(m) | 烟道截面积(㎡) | |||
天然气锅炉排气筒出口 | 圆 | 18 | 1.1963 | ||||
监测项目 | 单位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标准值 | ||
2019年12月26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1376 | 1529 | 1536 | - | |
含湿量 | % | 7.4 | 7.2 | 7.3 | - | ||
含氧量 | % | 7.9 | 7.2 | 7.1 | - | ||
烟气温度 | ℃ | 122 | 121 | 124 | - | ||
颗粒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0(11.6) | <20(14.4) | <20(10.5)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20(15.5) | <20(18.3) | <20(13.2) | ≤2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16 | 0.022 | 0.016 | - | ||
二氧化硫 | 实测浓度 | mg/Nm³ | 9 | 8 | 9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12 | 10 | 11 | ≤5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12 | 0.012 | 0.014 | - | ||
氮氧化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59 | 62 | 86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79 | 79 | 108 | ≤20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81 | 0.095 | 0.132 | - | ||
参考标准: GB 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 燃气) | |||||||
2020年04月17日 | 标干烟气流量 | Nm³/h | 1376 | 1343 | 1404 | - | |
含湿量 | % | 7.2 | 7.0 | 7.1 | - | ||
含氧量 | % | 7.3 | 7.1 | 7.2 | - | ||
烟气温度 | ℃ | 117 | 120 | 119 | - | ||
颗粒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20(12.1) | <20(11.3) | <20(11.6)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20(15.5) | <20(14.2) | <20(14.7) | ≤2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17 | 0.015 | 0.016 | - | ||
二氧化硫 | 实测浓度 | mg/Nm³ | 7 | 8 | 10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9 | 11 | 13 | ≤50 | ||
排放速率 | kg/h | 0.010 | 0.012 | 0.014 | - | ||
氮氧化物 | 实测浓度 | mg/Nm³ | ND(3) | 6 | 7 | - | |
折算浓度 | mg/Nm³ | ND(3) | 8 | 9 | ≤200 | ||
排放速率 | kg/h | / | 8.06x10-3 | 0.010 | - | ||
参考标准: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
9.2.3 噪声监测结果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见表9.2.3。
表 9.2.3 厂界噪声监测结果
监测日期 | 测点编号 | 测点位置 | 测量值/dB(A) | |
昼间(6:00-22:00) | 夜间(22:00-6:00) | |||
2019年12月26日 | N1 | 厂界东侧外1m | 51 | 42 |
N2 | 厂界南侧外1m | 52 | 43 | |
N3 | 厂界西侧外1m | 52 | 45 | |
N4 | 厂界北侧外1m | 54 | 46 | |
标准限制 | ≤65 | ≤55 | ||
参考标准: 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表 1,3类) | ||||
监测日期 | 测点编号 | 测点位置 | 测量值/dB(A) | |
昼间(6:00-22:00) | ||||
2019年12月26日 | N1 | 厂界东南侧外1m | 52 | |
N2 | 厂界西南侧外1m | 51 | ||
N3 | 厂界西北侧外1m | 50 | ||
N4 | 厂界东北侧外1m | 54 | ||
参考标准: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昼间噪声≤65 dB(A) |
9.2.4 总量控制
根据本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
经核算,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各排放口排放量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
10.环境风险事故及应急措施调查
10.1环境风险事故分析及应急措施
根据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的生产特点和调查分析,项目运营期间主要存在废矿物油、柴油、基础油、燃料油和蒸馏残渣等有毒物质的泄露,并引起地表水环境的恶化,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发生污染事故时,应根据 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做好应急监测的准备。在总平面布置中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救援通道、应急疏散避难所等防护设施;按《安全标志》规定在装置区设置有关的安全标志。在原料车间应设置安全设施,当原料废矿物油、柴油等包装桶损漏,及时将泄露的废矿物油、柴油导入安全设施中,严防土壤、地下水和河道水体受到污染。原料包装桶及生产设施检查完毕运行正常后,将安全设施中的废矿物油、柴油导入相应区域,车间方可恢复生产。
10.2环境风险事故调查及应急措施落实情况
10.2.1环境风险事故性调查
该项目自建成投入试运行至今,在施工期、试运营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环保投诉。
10.2.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所有管道系统均按有关标准进行良好设计、制作及安装,由当地有关质检监部门进行验收并通过后投入使用。
(2)生产线有紧急切断及紧急停车系统。车间内备有防火、防爆、防中毒等事故处理系统。
(3)对废水处理设施定期检修,包括电源、添加的药剂、设备线路等的检查, 及时清除故障隐患。
(4)在车间设置为隔离危险区域。根据设置的区域,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进行标注,并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指定车间定期检查制度,主要针对可能残留废矿物油、柴油等设备是否有超过设计标准的泄露,车间电路的可靠性,对接触到废矿物油可能造成腐蚀的要定期更换。
(5)建立厂消防小组,并且与地方消防部门保持连动。加强厂内安全、消防、环保的专门管理机构,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10.2.3三级环境安全防控
根据企业“三级环境安全防控”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液体物料,为防止发生风险事故时对周围环境及受纳水体产生影响,其环境风险应设立三级应急防控体系:
一级防控措施:利用罐区围堰作为一级防控措施,主要防控初期雨水、消防污水及物料泄漏。
二级防控措施:厂区建设应急池,并做好防渗处理。
三级防控措施:雨水监控池排放口增加切换阀门作为三级防控措施,防控溢流至雨水系统的污水进入雨水管网。
10.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落实情况
为保证日常生产安全,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有环保负责人 1 名,并设有公司安全部。
11.公众调查
在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通过走访及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重点了解项目周边公众对工程的基本态度和公众对项目投产后的环境影响反应,公众意见调查表见表 11。
表 11 公众意见调查表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职业职务 | 您的文化程度 | |||||
居住地址 | 联系电话 | |||||
项目基本情况 | 项目概况: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于2018年10月16日经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登记备案,备案项目编码20184211024203016457,占地面积 14264.8平方米,总投资5600 万元,专业处理废矿物油、废乳化液等。 该项目目前正开展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现征求您对该项目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及意见, 请您填写公众参与意见调查表,多谢合作。请在您选中的栏目上打勾。若您对该项目 环境保护工作不满意,请务必注明原因。 |
|||||
调查内容 | 项目建设对您的生活和工作是否有不利影响?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该公司试生产期间对您生活、工作有无影响?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该项目外排废气对您工作、生活影响程度?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该项目外排废水对您工作、生活影响程度?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该项目生产噪声对您工作、生活影响程度?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该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是否造成不利影响? | 没有影响 | 影响较轻 | 影响较重 | |||
您对该公司本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满意程度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不满意 | |||
您对该项目的建设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的对象以公司附近居民和企业职工为主,男性比例为47%,女性比例为53%,50岁以上的占33%, 40~50岁的占27%,30~40岁的占23%,30岁以下的占17%。被调查者职业以工人和个体商户为主。认为该项目在施工期没有扰民现象或纠纷的有30人,占100%;认为试生产期间没有发生过环境污染事故的有30人,占100%;认为试生产期间废气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废水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噪声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固废对生活没有影响的有30人,占100%;对该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满意的有28人,占94%,较满意的2人,占6%。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周边被调查群众对该项目的环保工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无不满意。调查结果样本见图11。

图11-调查结果样本
12.环境管理检查内容
12.1环保审批手续及“三同时”执行情况
项目环保审批手续执行情况如下:
(1)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19 年 1 月;
(2)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黄环审[2019] 29号《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于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及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2019 年3月20 日。
12.2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有关环境管理制度
公司配备了人员全面负责环保工作的管理任务,协调公司与环保部门的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公司建立了多项环保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环保设备运行、管理、维护保养的相关文件来支持公司环保部门的运作。
12.3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
项目建设落实了环评报告书及环评批复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环保设施的运行及维护由公司专职人员负责,己建的环保设施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能够满足公司环保要求。
12.4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该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各类环保档案由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并协调与政府、环保等部门的联系。
12.5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建设160㎡危废暂存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收。项目固体废物无外排。
12.6项目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序号 | 环评批复 | 落实情况 |
1 | 该项目选址位于黄冈市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张杨路以南,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9. 5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在现有项目基础上,改扩建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回收处理设备一套;新建废油桶处理装置一套、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站规模和工艺、事故应急池、雨水收集池等。其它公辅工程均依托现有工程。改扩建项目建成后,全厂年处理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6万吨、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2万吨、含有或者直接沾染废矿物油的废油桶(HW49 900-041-49)5 万只。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地点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在全面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风险防范及污染防治措施后,污染物可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我局核定的总量控制要求,环境不利影响能够得到缓解和控制。经研究,我局同意《报告书》中所列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和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
本项目位于黄冈市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张杨路以南,总占地面积14264.8平方米,总投资56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33.5万元。厂区主要设施组成包括:一栋二层的废油处理车间、一栋二层的综合办公楼等主体设施、公用配套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新建污水处理站等环保设施;车间生产工艺主要包括:机械过滤、薄膜蒸发、压滤机压滤、罐装等工艺。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处理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8)6万吨、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09)2万吨,其中废油桶清洗项目未建设。 |
2 | (一)项目建设应注重工艺环节全过程减排,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落实《报告书》中环保措施,加强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确保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满足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或以上要求。 | 已基本落实,建设单位注重工艺环节全过程减排,日常加强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满足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或以上要求。 |
3 | (二)严格落实各项废气治理措施。项目生产工艺废气应进行单独处理并根据车间布局情况进行收集后集中排放。废油蒸馏冷凝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将随真空系统带走,经管道送至加热炉焚烧。压滤废气、灌装废气、注油废气、清洗废气经集气罩+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1)排放,废乳化液预处理单元压滤及集油池中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站废气经收集+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米高的排气筒(2)排放,废气处理装置应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治理措施落实到位,外排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要求; 3台加热炉烟气经3根15m高的烟囱排放,外排烟气须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的浓度限值要求;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高的烟卤排放,排放废气须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表2燃气锅炉标准要求。 落实生产车间、储罐区、污水处理站及物料的存贮、运输等过程的无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无组织排放废气须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相关要求。 |
已基本落实,其中污水处理站的废气经过收集之后通过管道连接到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排放。压滤及罐装废气排气筒实际口径为600mm,原环评设计为150mm,与之匹配的风机功率增大,污水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二级标准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表2中排放限值要求。 加热炉减少为1台,烟囱减少为两根,其中一根烟囱日常使用,另一根作为备用。同时满足《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二级的浓度限值要求。导热油炉天然气燃烧废气经15m高的烟卤排放,排放废气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14)表2燃气锅炉标准要求。 生产车间、储罐区、污水处理站及物料的存贮、运输等过程的无组织排放废气防治措施。无组织排放废气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相关要求。 |
4 | (三)严格落实各项废水处理措施。严格按照“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可视化”的原则设置给排水系统。生活污水采用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与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及初期雨水一起经“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应设置明管,并标示。切实做好各类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防腐、防漏和防渗措施,建设足够容积的初期雨水池、控制阀、与污水处理站的连接联通管网。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因子须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通过厂区污水排放口排入该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 已落实,厂区给排水系统严格遵循“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污污分流、分质处理”、“可视化”的原则设置。生活污水采用隔油池、化粪池预处理后与生产工艺废水、真空泵废水、循环冷却系统排水、地面冲洗废水、油罐清洗废水、实验室化验分析废水及初期雨水一起经“芬顿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水收集、输送管网应设置明管,并标有明显标示。各类管网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均做防腐、防漏和防渗措施,建设初期雨水池、控制阀、与污水处理站的连接联通管网。项目外排废水中污染因子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
5 | (四)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项目应选购噪声排放值低的设备,对产噪机械设备合理布局,尽量安装在远距厂界、环境敏感目标的地方等。通过消声、减振、隔音和距离衰减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厂界噪声应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 项目选用低噪声设备,噪声设备采用消声器、软连接等降噪措施,东侧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类标准要求,其他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 厂 界 环 境 噪 声 排 放 标 准 》(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敏感点罗家沟村满足《工业企业 厂 界 环 境 噪 声 排 放 标 准 》(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 |
6 | (五)落实各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安全处置;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严格按《报告书》提出的要求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应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库内暂存后统一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相关手续,危险废物在转移过程中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建设必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标准规范要求。危险废物贮存场所须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全厂危险废物进出管理工作台账,对收集处置的危险废物实施严格控制,必要时开展成分分析检测工作,规避重金属等污染物带入。 |
已落实各项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安全处置;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按《报告书》提出的要求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在厂区危险废物暂存库内暂存后统一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已落实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相关手续,危险废物在转移过程中须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场所建设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标准规范要求。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已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设单位有全厂危险废物进出管理工作台账,收集处置的危险废物实施严格的控制。 |
7 | (六)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石油化工企业防渗设计通则》(QSY1303-2010)要求,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按照不同的防渗要求做好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的地下水防渗措施。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分别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及修改单)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的要求进行防渗建设,防止地下水污染。按规范要求设置地下水长期监测点位,并做好水质观测。 | 已落实 |
8 | (七)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和事故排放污染物收集系统,确保事故情况下各类污染物不排入外环境。落实各类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储存、输送等风险防范措施,做好储罐和各类贮存设施及管道阀门的管理与定期维护;罐区须设置足够容积的围堰和自动报警连锁控制系统;雨水排放口设置切换装置,确保初期雨水进入初期雨水池;设置足够容积的应急事故池,设置切换装置及与其对应的厂区污水处理站连接管网。加大风险监控力度,及时监控,防止污染扩散。充分重视事故发生时对项目环境防护距离外居民点的影响,做好相关防护知识的社会宣传工作,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在项目投入生产前,按照《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的要求,将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重新报我局备案。完善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加强职工培训,定期开展环境风险应急防范预案演练,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建议你公司为该项目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 已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各项措施。建立了健全三级风险防控体系和事故排放污染物收集系统,确保事故情况下各类污染物不排入外环境。已落实各类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的储存、输送等风险防范措施,储罐和各类贮存设施及管道阀门定期管理与维护;雨水排放口有切换装置,确保初期雨水进入初期雨水池;已建设足够容积的应急事故池,并设置有切换装置及与其对应的厂区污水处理站连接管网。 |
9 | (八)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并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 已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控制要求,建设单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规划和控制工作。 |
10 | (九)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规范的各类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场,并设立标志牌。排气筒应按规范要求预留永久性监测口、监测平台和标识,必要时,主要排气简有机废气安装VOCs自动监测设备或便携式检测仪,加强对排气筒中的VOCs监测。严格落实《报告书》中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计划。雨水排放口前设置雨水缓冲池,定期检测雨水水质,初期雨水应收集到污水处理站处理。全厂设置一个废水排放口,废水排放口必须为明渠式,不得采用地下式排放,在废水排放口安装含石油类在线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及自控阀门,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建立排污口档案,包括污染物来源、种类、浓度及计量记录、排放去向、维护、更新记录等内容。项目投入运行后,应按计划定期做好跟踪监测工作,例行监测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监测结果须报我局黄州分局备案。 | 已基本落实,各类污染物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场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设置,设立标志牌。排气筒预留永久性监测口、监测平台和标识。 |
11 | (十)在项目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平台,及时解决公众担忧的环境问题,满足公众合理的环境诉求。定期发布企业环境信息,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 已完成相关手续并落实 |
12 | 四、本批复自下达之日起5年内有效。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生产工艺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重新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标准有新变化的,按新要求执行。 | 项目建设地点、工程规模、生产工艺以及污染防治措施未发生重大变更。 |
13 | 该项目投产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要求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本项目环评文件以及批复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载入排污许可证,不得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 已完成相关手续并落实 项目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要求已完成核发排污许可证 |
14 | 五、黄冈市生态环境局黄州分局负责该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核实检查本项目批建的符合性、施工行为周边环境达标、环保“三同时”等内容。 | 已落实 |
13.验收监测结论及建议
13.1结论
13.1.1生产工况及环保设施运行状况
现场监测期间,各生产设备及环保设施运转正常,实际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83%,满足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况大于 75%的要求。
13.1.2废水监测结论
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要求。2020年06月02日与2020年06月03日废水处理设施出口出水中的总磷排放浓度日均值均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
13.1.3废气监测结论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车间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颗粒物、二氧化硫执行GB 9078-1996《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加热炉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2019年12月26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GB 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表2, 燃气),2020年04月17日监测结果表明,天然气锅炉废气排气排放符合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标准;
13.1.4噪声监测结论
2019年12月26日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标准要求。2020年04月17日现场监测期间,厂界噪声均满足企业排污许可证(914211001804833796001V),昼间噪声≤65 dB(A)。
13.1.6固体废物检查结论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建设160㎡危废暂存间,生产过程产生的工艺废渣、污水站污泥及油渣、废导热油、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收。项目固体废物无外排。
13.1.7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结论
根据本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本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为:COD 1.36t/a、氨氮 0.140t/a,二氧化硫5.430t/a,氮氧化物10.830t/a,颗粒物0.790t/a,挥发性有机物1.170t/a。
经核算,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在验收期间的工况负荷下,项目生产废水不外排,各排放口排放量均在总量控制范围内。
13.1.8验收监测结论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废矿物油、废乳化液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验收监测期间,项目生产负荷达 75%以上,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了相应的国家排放标准,环保机构管理制度健全。
13.2建议
(1)完善环保制度,规范环保档案及台帐记录,制定并落实企业自行监测计划,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2)进一步建立健全环保档案,包括环评报告、环保工程验收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环保设备及运行记录以及其它环境统计资料。
(3)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的暂存与管理。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规范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建设,完善管理及台帐记录,规范危险废物标识,落实收集、转运、贮存、处置的环保管理要求。
(4)加强对各类环保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项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
(5)定期检查地面防渗性能,加强地面防渗处理;废气处理系统做好围堰,加强日常巡查。
附件资料
一、附件
(1)项目环评批复
(2)验收监测报告
(3)工况调查表
(4)危废处置资质
(5)建设单位承诺函
(6)公众调查表
(7)应急预案备案表及应急预案
二、附图
(1)项目地理位置图
(2)项目周边环境图
(3)项目平面布置图
(4)项目监测点位图
(5)项目雨污管网图
(6)危险废物暂存场所
(7)项目部分环保设施及设备
三、附表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编制单位: | 黄冈东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时间: | 2020.05.04 |
填表单位(盖章):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填表人(签字): 项目经办人(签字):
建设项目 |
项目名称 | 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油桶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项目 | 建设地点 | 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张杨路 | ||||||||||||||||||
建设单位 |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邮政编码 | 438000 | 联系电话 | 13607258075 | |||||||||||||||||
行业类别 | 危险废物利用与处置 | 建设性质 | 新建 √改扩建 技术改造 |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 投入试运行日期 | |||||||||||||||||
设计生产能力 | 年处理废矿物油(HW08)60000吨 | 实际生产能力 | 年处理废矿物油(HW08)60000吨 | |||||||||||||||||||
投资总概算(万元) | 5600 | 环保投资总概算(万元) | 239.5 | 比例 | 4.3% |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 |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实际总投资(万元) | 5600 | 实际环保投资(万元) | 233.5 | 比例 | 4.2% |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 | 黄冈市天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环评审批部门 |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 | 批准文号 | 黄环审[2019] 29号 | 批准时间 | 2019 年3月20 日 | 环评单位 | 湖北天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初步设计审批部门 | -- | 批准文号 | -- | 批准时间 | -- | 环保设施监测单位 |
湖北华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环保验收审批部门 | -- | 批准文号 | -- | 批准时间 | -- | |||||||||||||||||
废水治理(万元) | 110 | 废气治理(万元) | 14.7 | 噪声治理(万元) | 27 | 固废治理(万元) | 16.8 | 绿化及生态(万元) | / | 其它(万元) | 50 | |||||||||||
新增废水处理设施能力 | -- | 新增废气处理设施能力 | -- | 年平均工作时 | 7200小时 | |||||||||||||||||
污染物排放达标与总量控制(工业建设项目详填) |
污染物 |
原有排放量(1) |
本期工程实际排放浓度(2) |
本期工程允许排放浓度 (3) |
本期工程产生量 (4) |
本期工程自身削减量(5) |
本期工程实际排放量(6) |
本期工程核定排放总量(7) |
本期工程 “以新带老”削减量(8) |
全厂实际排放 总量(9) |
全厂核定排放总量(10) |
区域平衡替代削减量 (11) |
排放增减量(12) |
|||||||||
废水 | 0.120 | 2.724 | 0.120 | 2.724 | 2.724 | |||||||||||||||||
COD | 0.072 | 1.360 | 0.072 | 1.360 | 1.360 | |||||||||||||||||
氨氮 | 0.010 | 0.140 | 0.010 | 0.140 | 0.140 | |||||||||||||||||
石油类 | ||||||||||||||||||||||
废气 | 451.290 | 8499.360 | 451.290 | 8499.360 | 8499.360 | |||||||||||||||||
二氧化硫 | 0.210 | 5.430 | 0.210 | 5.430 | 5.430 | |||||||||||||||||
颗粒物 | 0.090 | 10.830 | 0.090 | 10.830 | 10.830 | |||||||||||||||||
氮氧化物 | 0.620 | 0.790 | 0.620 | 0.790 | 0.790 | |||||||||||||||||
挥发性有机物 | 0.700 | 1.170 | 0.700 | 1.170 | 1.170 | |||||||||||||||||
工业固体废物 | ||||||||||||||||||||||
与项目有关的其它特征污染 物 |
非甲烷总烃 | |||||||||||||||||||||
/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年;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31—- —毫克/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吨/年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网站建设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