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环评和竣工验收公示信息网

联系方式
- 作者:
- 来源:
- 日期: 2019-07-01
- 浏览次数: 819次
7.环境风险评价
7.1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项目为专用化学品生产,原料使用含有各类碱,易燃易爆物质,运营期生产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废气经有效污染治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则项目主要环境风险包括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风险,及污染治理系统故障造成的废气、废水事故性排放等潜在风险。
因此,本项目评价重点是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为准则,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采用对项目环境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对环境后果计算等方法进行环境风险评价,了解其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提出减少风险的事故应急措施及社会应急预案,为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以达到降低危险,减少公害的目的。
7.2环境风险识别
7.2.1风险物质的识别
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对本项目原辅材料和有关产物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识别,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共有3种,其危险性类别按《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界定,主要为腐蚀品及氧化剂,而这些危险品是项目的潜在危险源,项目涉及的具体的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见表7.2-1。表7.2-1 主要危险化学品使用情况一览表
序号 | 物质名称 | 危险性类别 | 是否剧毒化学品 | 耗量(t/a) | 贮存量(t) |
1 | 丙烯酸 | 第8.1类酸性腐蚀品 | 否 | 3435 | 70.0 |
2 | 液碱 | 第8.2类碱性腐蚀品 | 否 | 2197.5 | 45 |
3 | 双氧水 | 第5.1类氧化剂 | 否 | 212.5 | 8.5 |
化学品引起中毒一般有三种途径,即经口食入、经皮吸收和经呼吸道吸入。因此,有毒化学品(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也越大;有些毒害品虽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胃液和汗水中,所以也能引起中毒。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与挥发度有直接的关系,在一定时间内毒物的挥发性越大,毒性也越大。固体毒物的颗粒越小,越易引起中毒,颗粒越小,越容易吸入人体,也易被吸收。某些毒物对人体不同器官有选择性和蓄积性的损害,毒物毒性的大小与其化学结构或组成有关。另外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的危害程度与接触时间、接触途径、剂量等有关,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见表7.2-2,毒理学性质见表7.2-3。这些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多为微毒、低毒、中等毒。
表7.2-2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毒性 分级 |
大鼠一 次经口 LD50(mg/kg) |
6只大鼠吸入4h死亡2~4只的浓度 (ppm) |
兔经皮时 LD50(mg/kg) |
对人可能致死量 | |
(g/kg) | 总量(g) (60kg体重) |
||||
剧毒 | <1 | <10 | <5 | <0.05 | 0.1 |
高毒 | 1- | 10- | 5- | 0.05- | 3 |
中等毒 | 50- | 100- | 44- | 0.5- | 30 |
低毒 | 500- | 1000- | 350- | 5- | 250 |
微毒 | 5000- | 10000- | 2180- | >15 | >1000 |
表7.2-3 项目化学品毒理学性质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大鼠一次 经口LD50(mg/kg) |
兔经皮时 LD50(mg/kg) |
其它毒理特性 | 对人可能致死量 | 急性毒性分级 | |
口服mg/kg | 总量(g)60kg体重 | ||||||
|
丙烯酸 | 2520 | 950 | LC50:5300mg/m3, 2小时(小鼠吸入) |
/ | / | 低毒 |
|
液碱 | / | / | / | / | / | — |
|
双氧水 | / | / | / | / | / | — |
项目所涉及的化学品燃爆性质见表7.2-4。
表7.2-4 项目化学品燃爆性质一览表
序号 | 介质名称 | 常温 状态 |
沸点 ℃ |
闪点 ℃ |
引燃温度 ℃ |
爆炸极限(V%) | 火灾危险类别 |
1 | 丙烯酸 | 液体 | 141 | 50 | / | / | 甲 |
2 | 液碱 | 液体 | 1390 | / | / | / | 戊 |
3 | 双氧水 | 液体 | 158.0 | / | / | / | 戊 |
7.2.1.3主要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
项目涉及到的主要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见下表(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是依据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2年6月北京第4次印刷)出版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编制)。
表7.2-5 丙烯酸
标 识 |
中文名:丙烯酸 | 英文名:acrylic acid;propenoic acid | |
分子式:C3H4O2;CH2CHCOOH | 分子量:72.06 | CAS号:79-10-7 | |
有害物成分:含量≥99.9% | |||
理 化 性 质 |
性状: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 ||
熔点(℃):14 | 溶解性:与水混溶,可混溶于乙醇 | ||
沸点(℃):141 | 相对密度(水=1):1.05;相对密度(空气=1):2.45 | ||
饱和蒸气压(kPa):1.33 | 燃烧热(kJ/mol):1366.9 | ||
临界温度(℃): | 临界压力(MPa): | ||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
燃烧性:易燃 |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 |
闪点(℃):50 | 稳定性:稳定 | ||
爆炸极限(V%):2.4~8.0 | 禁忌物:强氧化剂、强碱 | ||
引燃温度(℃):438 |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用雾状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 ||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遇热、光、水分、过氧化物及铁质易自聚而引起爆炸。 | |||
毒 性 |
急性毒性:LD502520mg/kg(大鼠经口);950mg/kg(兔经皮);LC505300mg/kg,2小时(小鼠吸入); 致突变性:细胞遗传学分析;小鼠淋巴细胞450mg/L。 生殖毒性:大鼠腹腔最低中毒剂量(TDL0):73216μg/kg(孕5~15天),致胚胎毒性,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人类皆无可靠数据。 |
||
人 体 危 害 |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 |
||
急 救 措 施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
||
个 体 防 护 |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钱要洗手。工作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
泄 漏 处 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表7.2-6 双氧水
标识 | 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 | 分子式:H2O2 | 分子量:34.01 | ||||||||
危险货物编号:51001 | CAS号:7722-84-1 | ||||||||||
理化性质 | 外观与性状 | 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工业级分为27.5%、35%两种) | |||||||||
熔点/0C | -2(无水) | 相对密度(空气=1) | 无资料 | ||||||||
沸点/0C | 158(无水) | 临界温度/0C | 无资料 | ||||||||
相对密度(水=1) | 1.46(无水) | 临界压力/MPa | 无资料 | ||||||||
饱和蒸汽压(Kpa) | 0.13(15.3℃) | 燃烧热/(KJ/mol) | 无意义 | ||||||||
最小点火能(mJ) | 无意义 | 危险性类别 | 第5.1类氧化剂 | ||||||||
溶 解 性 | 溶于水、醇醚,不溶于苯、石油醚。 | ||||||||||
毒性及健康危害 | 接接触限值 | 中国MAC: 未制定标准 | 美国TVL-TWA:ACGIH 1ppm,1.4mg/m3 | ||||||||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 | 美国TLV-STEL:未制定标准 | ||||||||||
侵入途径 | 吸入、食入 | 毒性: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 |||||||||
健康危害 | 吸入本品蒸汽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长期接触本品可导致接触性皮炎 | ||||||||||
燃烧爆炸危险性 | 燃 烧 性 | 不燃 | 闪点/0C | 无意义 | |||||||
引燃温度/0C | 无意义 | 爆炸极限/% | 无意义 | ||||||||
危险特性 | 爆炸性强氧化剂,本身不燃,与可燃物反应引起着火爆炸,在碱液中极易分解,在强光或短波射线照射也能分解,100℃时,急剧分解,与许多有机物如糖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许多有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大多数金属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等也能加速分解,浓度超过74%,在适当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 ||||||||||
燃烧分解产物 | 氧气、水 | ||||||||||
稳 定 性 | 稳定 | 聚合危害 | 不聚合 | ||||||||
禁 忌 物 | 易燃或可燃物、强还原剂、铜、铁、铁盐、锌、活性金属粉末。 | ||||||||||
灭火方法 |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防毒服。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矿处。喷水冷却火场容器,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安全泄压装置中有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水、雾状水、干粉、砂土 | ||||||||||
储运注意事项 |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内温度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燃或可燃物、还原剂、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阳光曝晒。禁止撞击和震荡 | ||||||||||
个体防护 |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氯丁橡胶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
泄漏应急处理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
表7.2-7 液碱
标 识 |
中文名:氢氧化钠;烧碱 | 英文名:sodiun hydroxide | 分子量:40.01 | |
分子式:NaOH | 危险货物编号:82001 | CAS号:1310-73-2 | ||
理 化 性 质 |
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 |||
熔点(℃):318.4 | 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 | |||
沸点(℃):1390 | 相对密度(水=1):2.12;相对蒸汽密度(空气=1):无资料 | |||
饱和蒸气压(kPa):0.13(739℃) |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 |||
临界温度(℃):无意义 | 临界压力(MPa):无意义 | |||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性 |
燃烧性:不燃 | 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 ||
闪点(℃):无意义 | 稳定性:稳定 | |||
爆炸极限(V%):无意义 | 禁忌物:强酸、易燃或可燃物、二氧化碳、过氧化物、水。 | |||
引燃温度(℃):无意义 | 灭火方法: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成灼伤。 | |||
危险特性: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遇潮时对铝、锌和锡有腐蚀性,并放出易燃易爆的氢气。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汽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具有强腐蚀性。 | ||||
毒 性 |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LC50:无资料 | |||
人体 危害 |
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 |||
急 救 措 施 |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
|||
个 体 防 护 |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饭前要洗手。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
泄 漏 处 理 |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
操 作 处 置 与 储 存 |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易燃、可燃物。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内湿度最好不大于85%。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
7.2.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1)功能单元划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的定义,功能单元是指至少应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 500m 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的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
根据以上定义,建设项目功能单元划分见表7.2-8。
表7.2-8 功能单元划分一览表
序号 | 单元名称 | 单元功能 | 容器 | 主要危险物质 |
1 | 生产区 | 母液生产装置 | 反应釜 | 丙烯酸、液碱、双氧水 |
2 | 储存区 | 储罐区 | 储罐 | 丙烯酸、液碱、双氧水 |
①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项目主要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见表7.2-9。
表7.2-9 主要设备潜在的环境风险事故类型一览表
危险危 害设备 |
事故 种类 |
发生 形式 |
产生的原因 | 可能产生的后果 |
管道 | 泄漏 火灾 爆炸 |
原料泄漏 | 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缺陷或故障;静电放电;电火花火电弧;其他因素的影响 | 可燃物料一旦泄漏,必然会造成扩散,甚至引起火灾事故,所产生的破坏力在特定条件下又会引发新的泄漏事故,形成恶性循环 |
生产装置 | 原料泄漏 | 人的不安全行为;罐体泄漏;其他因素的影响 | 导致原料的泄漏 | |
泵群 | 泄漏、爆炸 | 人的不安全行为;罐体泄漏;其他因素的影响 | 温度过高、超温或飞温,引起爆炸事故 |
项目所用原料中丙烯酸为酸性、可燃液体,存放2#罐区储罐内,其储罐规格为Φ4×4m拱顶罐。项目原辅料储存过程中潜在事故主要是易燃物料泄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可能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
7.2.3扩散途径识别
项目主要环境风险是有泄漏的酸、碱性物料通过大气环境、水环境等扩散。(1)大气扩散
物料泄漏后,通过大气输送进入环境,对人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2)进入地表水体
液体物料如发生泄漏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风险。而在火灾事故的扑救中,会产生大量的消防废水。如果该废水经雨水排放系统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存在水体污染的风险。
厂区地面进行了硬化处理,处理液输送都架空设置,发生事故后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地下水及土壤扩散几率较小。
7.3评价工作等级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项目风险潜势为Ⅰ,则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仅需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说明。7.4源项分析
7.4.1潜在事故
风险评价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将受体特征(如水体、大气环境特征或生物群种特征)和影响物特征(数量、持续时间、转归途径及形式等)视为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动的变量,即随机变量,从而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因此工业系统及其各个行业系统历史的事故统计及其概率是预测拟建装置和工厂的重要依据。根据我国使用危险品的相近行业的有关资料对引发风险事故概率的介绍,我国主要风险事故的概率见表7.4-1。
表7.4-1 主要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与事故发生的频率
部件类型 | 泄漏模式 | 泄漏频率 |
反应器/工艺储罐/气体储罐/塔器 | 泄漏孔径为10mm孔径 | 1.00×10-4/a |
10min内储罐泄漏完 | 5.00×10-6/a | |
储罐全破裂 | 5.00×10-6/a | |
常压单包容储罐 | 泄漏孔径为10mm孔径 | 1.00×10-4/a |
10min内储罐泄漏完 | 5.00×10-6/a | |
储罐全破裂 | 5.00×10-6/a | |
常压双包容储罐 | 泄漏孔径为10mm孔径 | 1.00×10-4/a |
10min内储罐泄漏完 | 1.25×10-8/a | |
储罐全破裂 | 1.25×10-8/a | |
常压全包容储罐 | 储罐全破裂 | 1.00×10-8/a |
内径≤75mm 的管道 |
泄漏孔径为10%孔径 | 5.00×10-6/(m.a) |
全管径泄漏 | 1.00×10-6/(m.a) | |
75mm<内径≤150mm的管道 | 泄漏孔径为10%孔径 | 2.00×10-6/(m.a) |
全管径泄漏 | 3.00×10-7/(m.a) | |
内径>150mm的管道 | 泄漏孔径为10%孔径(最大50mm) | 2.40×10-6/(m.a) |
全管径泄漏 | 1.00×10-7/(m.a) | |
泵体和压缩机 | 泵体和压缩机最大连接管 泄漏孔径为10%孔径(最大50mm) |
5.00×10-4/a |
泵体和压缩机最大连接处管全管径泄漏 | 1.00×10-4/a | |
装卸臂 | 装卸臂最大连接管泄漏孔径为10%孔径(最大50mm) | 3.00×10-7/h |
装卸臂最大连接处管全管径泄漏 | 3.00×10-8/h | |
装卸软管 | 装卸软管最大连接管泄漏孔径为10%孔径(最大50mm) | 4.00×10-5/h |
装卸软管全管径泄漏 | 4.00×10-6/h |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次评价发生事故主要部位为容器阀门等破损,主要事故类型为有毒品泄漏后造成大气污染扩散事故。
7.4.2最大可信事故
类比同类型企业情况,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丙烯酸泄漏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概率为10-6次/年。事故隐患主要存在于装卸、存储或使用不当或者因输送管、输送泵、阀门等损坏导致存储的化学药品泄漏。7.5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1)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风险影响分析当危化品泄漏,有毒物质进入人的机体后,即能与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如酶、蛋白质、核酸等作用,从而改变细胞内组分的含量及结构,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致机体功能紊乱,造成中毒。而且,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状态不同,中毒的途径也不同。如受污染的空气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中毒,毒物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误食、误饮染毒食物、饮水,即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再则,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不同,能产生不同的中毒症状,造成不同的伤害效应。
因此,为防范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本公司须落实危险化学品暂存区、车间等存在化学品的场所的预防泄漏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巡查维护,排查隐患,建立对应的风险应急计划。
(2)危险废物泄漏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本公司产生的危险废物分类暂存,一般情况下,发生事故泄露的可能性较低。
假设储存这些危险废物的储存容器破损,危险废物发生泄漏,泄漏的危险废物会经仓库围堰围堵在厂区内部,不会对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影响。但危险废物搬运及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时,泄漏物进入土壤,可造成土壤污染、酸碱化和富营养化,从而对地面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公司须落实危废暂存间的预防泄漏措施,加强日常管理、巡查维护,排查隐患,建立危险废物风险应急计划,同时不同的危险废弃物分开存放,并标示危险废弃物名称。
(3)事故伴生/次生污染环境风险影响分析
①消防废水对水体的影响
一旦化学品泄漏出现火情,灭火时产生的消防废水会携带大量化学品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收集和处置将会通过雨水管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或附近水体,会对水体水质、水生生物造成灾难性影响。因此,事故发生后产生的消防废水是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伴生/次生污染,必须对其提出相应的削减和防范措施。
a.围堰
厂区内设置2个室外储罐区及2个室内(仓库内)储罐区,其中室外储罐区占地面积为1709.4m2,围堰高度为1.2m,围堰净容积为923.08m3;车间和仓库内围堰尺寸根据车间和仓库内的布置具体确定,围堰高度不低于50cm。
日常生产中应做好储罐及管道阀门的管理与定期维护,罐区安装自动报警连锁控制系统,罐区设防火堤和冷却水喷淋装置。若发生泄漏事件,应将泄漏的液体控制在围堰内,然后用潜水泵将其打入其它储存设施中,对剩余液采取相应办法控制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b.事故应急池
根据《消防给水及消防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厂区占地面积小于等于100万m2,同一时间内火灾处数为1处,因此项目选择生产车间发生火灾进行考虑。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和《消防给水及消防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项目厂房火灾危险性类别为丙类,耐火等级为二级,高度为8m(≤24m),可确定室内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取2h,则经核算消防用水量为144m3,考虑消防过程高温下的蒸发作用,消防废水产生系数取0.9,则经核算,消防废水产生量约为129.6m3。
全厂事故池有效容积应不小于129.6m3,全厂需设置总容积不小于150m3的应急事故池,以满足全厂事故收集要求。全厂事故池设置在全厂地势最低点,有效容积180m2(72m2×2.5m),设置合理。
c.初期雨水收集池
在正常状态下,储罐区和生产装置区雨水管线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污水管线阀门处于开启状态。下雨初期,雨水自动进入到初期雨水收集池内,15min后,手动开启雨水阀,关闭污水阀,使后期洁净雨水切换到雨水管道内排放。
关于初期雨水收集池的容积计算,目前尚无统一计算方法,本项目参照《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SH3015-2003)中5.3.4的规定,一次降雨污染雨水总量宜按污染物面积与其15mm~30mm降水深度的乘积计算。
本项目以15mm降水深度计算,污染区面积15000m2,雨水量为225m3/次,厂区内需设置一座容积为260m3的初期雨水池。初期雨水池(规格为100m2×2.8m)设计考虑了超高因素和收集方式,设置合理。初期雨水收集后应通过泵逐步送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
根据项目特点,项目事故废水(主要为消防废水)及初期雨水,经沉淀处理后进入园区污水管网。
②化学物质燃烧或爆炸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企业仓库储存的化学物质遇明火、静电、温度过高、摩擦碰撞而造成物料起火或引起爆炸;火灾发生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从而造成大气污染,其中产生的CO 和氮氧化物将对人群健康带来危害,使人中毒。燃烧产生的烟团释放会产生一系列的烟羽段,事故发生后,持续时间一般均大于1 小时;挥发扩散的物质达到爆炸极限可能引发爆炸,从而带来更大的危险。因此,事故发生后产生的废气也是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伴生/次生污染,必须对其提出相应的削减和防范措施。
7.6风险对策措施及建议
7.6.1危险化学品贮存安全防范措施
(1)严格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操作规程,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对从事危险化学作业人员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经常性对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2)设立专用库区,使其符合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相关条件(如防晒、防潮、通风、防雷、防静电等),实施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建立健全安全规程及值勤制度,设置通讯、报警装置,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对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容器,应经有关检验部门定期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并设置明显的标识及警示牌;对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名称、数量进行严格登记;凡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岗位,都应配置合格的防毒器材、消防器材,并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所有进入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各储罐区应设置围堰,围堰高度不低于0.8m。
(3)采购危险化学品时,应到已获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进行采购,并要求供应商提供技术说明书及相关技术资料;采购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并取证;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必须有专业检测机构检验合格才能使用;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押运人员,应经有关培训并取证后才能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押运工作;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应悬挂危险化学品标志不得在人口稠密地停留;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押运人员,应配置合格的防护器材。
(4)消防水是独立的稳高压消防水管网,消防水管道沿装置及辅助生产设施周围布置,在管道上按照规范要求配置消火栓及消防水炮。
(5)火灾报警系统:全厂采用电话报警,报警至消防局。根据需要设置报警装置。火灾报警信号报至中心控制室,再由中心控制室报至消防局。
(6)消防水收集:污水处理站的收集池作为消防废水的事故池,避免其直接外排。
7.6.2消防及火灾报警系统及消防废水处置
(1)根据火灾危险性等级和防火、防爆要求,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均应采用国家现行规范要求按一、二级耐火等级设计,满足建筑防火要求。凡禁火区均设置明显标志牌。各种易燃易爆物料均储存在阴凉、通风处,远离火源;安放易发生爆炸设备的房间,不允许任何人员随便入内,操作全部在控制室进行。安全出口及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要求。(2)消防水是独立的稳高压消防水管网,消防水管道沿装置及辅助生产设施周围布置,在管道上按照规范要求配置消火栓及消防水炮。
(3)在风险事故救援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消防废水,因消防废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将污水处理站的收集池作为消防废水的事故池,避免其直接外排。
(4)火灾报警系统:全厂采用电话报警,报警至消防局。根据需要设置报警装置。火灾报警信号报至中心控制室,再由中心控制室报至消防局。
7.6.3三级防控体系
根据风险识别情况,液体储罐在碰撞、尖锐物品穿刺等情况可能造成储存设施发生泄漏后,液体物料如不能被妥善控制会存在通过污水系统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的风险。而在火灾事故的扑救中,会产生大量的消防废水。如果该废水经雨水排放系统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存在水体污染的风险。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不直接排放受纳地表水体敏感性和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而是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黄冈市保青污水处理厂)接纳水质标准后再送入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黄冈市保青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处理达标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通过处理厂排污口排入长江,此次地表水预测只需计算事故状态下废水收集设施是否满足要求。全厂事故状态废水收集、处置系统由装置区的围堰、收集管道、事故池、移动式提升泵等组成。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措施过程中,企业将应急防范措施分为三级防控体系,即:一级防控措施将污染物控制在罐区围堰;二级防控措施将污染物控制在事故应急池;三级防控措施是在雨排口处加挡板、阀门,确保事故状态下事故废水不外排。
全厂三级防控措施具体如下:
Ø一级防控措施:利用车间围堰、仓库围堰、罐区围堰作为一级防控措施,主要防控物料泄漏;在生产装置区建立初期雨水收集池,主要防控初期雨水。
Ø二级防控措施:建设应急事故池180m3作为二级防控措施,用于事故情况下储存污水。
Ø三级防控措施:在雨排口增加切换阀门和引入污水处理站的事故池管线作为三级防控措施,防控溢流至雨水系统的污水进入附近水体。

通过设置可靠的初期雨水和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确保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物质不通过排水系统进入地表水体,可有效防止因突发事故而引起的地表水体污染,将建设项目水环境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7.6.4区域连带风险应急措施
建设项目发生的火灾等环境风险很有可能导致周边企业的连锁反应,从而产生了连带风险,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项目的建设给周边其他企业带来的连带风险,建设单位与周边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本项目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后应及时送至高新区管理部门备案;
(2)建立区域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待区域应急体系形成之后,建设单位应无条件服从区域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各项与区域应急预案、体系联动的措施和准备;
(3)建设单位必须与周边企业建立友好的协助关系,特别是在消防力量上应当互助,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将着火场区的火灾及时扑灭,避免扩大火灾范围;
(4)在建设项目周边后来建设的企业应严格按照防火距离要求,与建设单位厂界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范围之内不应种植高大乔木等,并应开挖防火沟等消防控制构筑物,控制火灾蔓延。
另外,建设单位应与当地消防部门达成良好的合作和业务指导关系;与当地急救中心或医院保持联系,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得到援助。
7.7风险事故应急监测方案
(1)监测项目环境空气监测因子:VOCS
地表水监测因子:COD、SS、石油类
(2)监测频次
事故发生后尽快进行监测,对于废气,事故发生1小时内每15min取样进行监测,事故后2h、4h、12h、24h各监测一次。
(3)监测点位
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泄漏量大小,对于废气事故,分别在距离事故源下风向50m、200m、500m不等距设监控点;对于废水在污水处理设置出水口监控。
7.8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置、严格执行防火安全设计规范,保证工程质量,严格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日常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和水平,以减少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切断泄漏源、火源,防止事故扩大,同时采取遏制泄漏物进入环境的紧急措施,控制和减少事故造成的环境危害。因此应制订工程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点。7.8.1应急事故处置组织
风险事故处置的核心是及时报警,正确决策,迅速扑救。各部门充分配合、协调行动,事故处理程序见图7.8-1。7.8.2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及其职责;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应急通信联络;事故后果评价;应急监测;应急安全、保卫;应急医学救援;应急撤离措施;应急报告;应急救援;应急状态终止;应急演习等。具体应急预案内容见表7.8-1。表7.8-1 应急预案内容
序号 | 项目 | 内容及要求 | 执行部门 |
1 | 总则 | 办公室、安全部 | |
2 | 危险源概况 | 详诉危险源类型、数量及分布 | 公司安全部 |
3 | 应急计划区 | 厂区、邻区 | 公司安全部 |
4 | 应急组织 | 公司指挥部—负责现场全面指挥,专业救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援救、善后处理。 地区指挥部—负责公司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疏散。 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对公司救援队伍的支援。 |
公司安全部;当地安监、消防部门 |
5 | 应急状态分类及应急响应程序 | 规定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分类响应程序 | 公司安全部 |
6 | 应急设施、 设备与材料 |
(1)防火灾、爆炸事故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主要为消防器材;(2)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主要是水幕、喷淋设备等;(3)生产区、污水处理站的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厂界周围修建截雨沟,防止有毒物质渗入地下水和直接外排 | 公司安全部 环保部 |
7 | 应急通讯、 通知和交通 |
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 | 公司安全部 |
8 | 应急环境评估 及事故评估 |
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 公司安全部、 环保部;当地 环境监测站 |
9 | 应急防护措施、 清除泄漏措施、 方法和器材 |
事故现场:控制事故、防止扩大、蔓延及连锁反应,清除现场泄漏物,降低危害,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齐全;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配备完整 | 公司办公室,安全部、环保部;当地安监、消防部门 |
10 | 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 | 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控制制定,现场及邻近装置人员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邻近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 | 公司办公室,安全部、环保部;当地安监、医疗部门 |
11 | 应急状态终止 与恢复措施 |
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 | 公司办公室,安全部、环保部;当地安监、消防部门 |
12 | 人员培训与演练 | 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 | |
13 | 公众教 育和信息 |
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 | |
14 | 记录和报告 | 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负责管理 | 公司安全部 |
15 | 附件 | 与应急事故有关的多种附件材料的准备和形成 | 公司安全部 |

图7.8-1 事故处理程序图
7.9风险评价结论
7.9.1环境风险评价自查
建设项目Q<1时,项目风险潜势为Ⅰ,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7.9.2总结论
根据项目风险分析,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为丙烯酸泄漏引起的环境污染事故,在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后,项目风险值处于可接受水平。建设单位应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并结合企业在设计、运营过程中不断完善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可以最大限度防范风险事故的发生,本项目所发生的环境风险概率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项目在严格落实环评提出各项措施和要求的前提下,本项目的环境风险是可接受的。
8. 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8.1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8.1.1废水走向
根据工程分析,项目设备冲洗废水、车间地面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浓水、设备冷却废水经收集池(兼顾沉淀池)收集后全部回用于复配工序,无生产废水外排,外排废水为生活污水。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8.1.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技术可行性分析
8.1.2.1生产废水处理措施
项目设备冲洗废水、车间地面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浓水、设备冷却废水经收集池(兼顾沉淀池)收集后全部回用于复配工序。建设单位拟在厂区北侧设置2个生产废水收集池(兼顾沉淀池),单个容积约150m3。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下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沉淀池逐级沉淀废水,悬浮物沉降至池底,上清液留至下一级池体,如此类推,从而末端沉淀池上清液回用于复配工序,池底沉渣定期清掏。
项目各股生产废水水质情况见表8.1-1。
表8.1-1 项目各股生产废水水质情况一览表
污染源 | 指标 | CODCr | BOD5 | SS | 石油类 |
设备清洗废水 4320m3/a |
产生浓度(mg/L) | 1000 | 450 | / | 50 |
产生量(t/a) | 4.32 | 1.94 | / | 0.22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车间地面冲洗废水 345.6m3/a |
产生浓度(mg/L) | 375 | 100 | 300 | 20 |
产生量(t/a) | 0.13 | 0.03 | 0.10 | 0.006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喷淋废水 1620m3/a |
产生浓度(mg/L) | 1050 | / | / | / |
产生量(t/a) | 1.70 | / | / | /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浓水 20581.04m3/a |
产生浓度(mg/L) | 65 | 20 | 20 | / |
产生量(t/a) | 3.27 | 1.01 | 1.01 | /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设备冷却水 1044m3/a |
产生浓度(mg/L) | 50 | 20 | 20 | / |
产生量(t/a) | 0.05 | 0.02 | 0.02 | /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初期雨水 2855.25m3/a |
产生浓度(mg/L) | 275 | 80 | 200 | / |
产生量(t/a) | 0.79 | 0.23 | 0.57 | / | |
去向 | 收集池,送至复配工序 | ||||
进入收集池废水 30765.89 m3/a |
进水浓度(mg/L) | 333.48 | 104.99 | 55.26 | 10 |
出水浓度(mg/L) | 333.48 | 104.99 | 50 | 10 | |
去向 | 复配工序 | ||||
企业复配用水要求(mg/L) | 2000 | 1000 | 500 | 60 |
项目沉淀池为单纯物理沉淀,不加入药剂,对SS的处理效率不大。另外,项目废水中污染物大部分属水溶性物质,因此沉淀法对COD、BOD5、石油类等基本无去除效果。
根据建设单位反馈,项目回水均回用于外加剂复配,不回用于母液合成等对用水水质要求较高的工序。参考《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高明材料科技分公司年产4万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检验回收生产废水回用于聚羧酸减水剂半成品复配的可行性,高明材料科技分公司进行了对比试验(自来水复配的聚羧酸减水剂与回收生产废水复配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回收生产废水与正常自来水复配的的聚羧酸减水剂所配制混凝土性能(如工作性、含气量、强度等指标)相近。同时由四川省环境保护厅下发的《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关于中建商品混凝土眉山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建减水剂、砂浆外加剂彭山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川环审批[2016]183号)知,中建商品混凝土眉山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减水剂及外加剂过程中,工艺废水、初期雨水等全部回用于生产,不排放。
由此可见,建设项目生产废水回用于复配生产是可行的。且为确保复配产品质量,复配过程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回用水与自来水按比例进行调配,不会全部使用回用水进行复配,复配用水对COD、 BOD5、SS、石油类等指标的要求不高。
综上所述,项目生产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复配工序,具有可行性。
8.1.2.2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项目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隔油池、化粪池均是普遍采用的,技术可靠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厨房含油废水及生活污水经预处理达到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黄冈市保青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排入污水处理厂,经进一步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及其修改单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最终汇入长江。8.1.3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纳项目废水可行性分析
(1)园区污水处理厂
本项目所在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黄冈市保青污水处理厂)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二期工程尚未开工建设,一期工程于2013年8月进入试运行, 2015年9月通过黄冈市环保局阶段性环保竣工验收。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一期工程1.0万m3/d,二期工程1.0万m3/d,即总规模2.0万m3/d。二期处理工艺与一期处理工艺相同,均采用为“多元催化氧化+絮凝沉淀+水解酸化+氧化沟”的组合工艺。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拟将一期位于三台河土司港闸处所设的排污口改至通过黄冈晨鸣浆纸排污口排入长江黄冈段。
一期工程处理后的达标废水经21.7km的DN600专用排污管道送至三台河土司港闸,汇入巴河,经300m的距离排入长江。目前该管道已建成,并已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施工建设时,将在一期工程排污管道的基础上,由土司港闸排污口处,沿江大堤外侧新增排江管道(管道厂约4.2km)至黄冈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入江排口,排至长江。
2018年9月污水处理厂计划进行提标升级改造,在原有污水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芬顿氧化+反硝化滤池等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标准。
项目废水量为1224t/a(4.08t/d),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量为4000t/d,未超过其处理能力,而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其水质低于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后,可提高处理废水的可生化性,具有良好作用。
综上分析,拟建工程在采取可行的废水污染防治措施情况下,本项目不会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8.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建设项目共有6个废气产排污节点,主要来自配料、聚合及复配等过程。8.2.1工艺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1)废气处理①含尘废气处理措施
固体物料投料过程中产生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 15m 以上1号排气筒高空排放,具体处理工艺见图8.2-1。

图8.2-1 1号排放筒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②含VOCS废气处理措施
配料、聚合过程过程中有少量原辅料挥发(以VOCS计),该废气经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后通过 15m 以上2号排气筒高空排放,具体处理工艺见图8.2-2。

图8.2-2 2号排放筒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2)工艺原理
①袋除尘
布袋除尘器工作原理:含尘烟气通过过滤材料,尘粒被过滤下来,过滤材料捕集粗粒粒尘主要靠惯性碰撞作用,捕集细粒粒尘主要靠扩散和筛分作用,滤料的粉尘层也有一定的过滤作用。
工作流程:由风机出风口配接在除尘器的进风口上,当风机运行时,除尘器处于正压状态,完成管道末端对扬尘点含尘气体的收集,含尘气体自除尘器进风口进入中、下箱体,通过滤袋进入上箱体的过程中,由于滤袋的各种效应作用将粉尘、气体分离开。粉尘被吸附在滤袋上,而气体穿过滤袋由文氏管进入上箱体,净化后的气体经过风机出口排出,完成整个系统的循环。含尘气体在滤袋净化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加,积集在滤袋上的粉尘也会越来越多,因而使滤袋的阻力逐渐增加,通过滤袋的气体量逐渐减少,为了使除尘器能够正常工作,本除尘器安装了自动喷吹系统,有脉冲控制仪发出指令按顺序触发每个控制阀,开启脉冲阀,气包内的压缩空气,自喷吹管各孔径文氏管喷射到各对应的滤袋内,滤袋在气流瞬间反向作用下自剧膨胀,使积在滤袋表面的粉尘脱落,滤袋得到再生,被清掉的粉尘落入灰斗经排灰系统排出机体。自于积附在滤袋上的粉尘定期清除,被净化的气体正常通过,保证除尘器正常工作。

图8.2-3 除尘器工艺流程
②水喷淋
水水淋塔分为错流式、顺流式和逆流式填料塔。吸收效果属逆流式最好,错流式次之,顺流式最差。水洗塔工作机理:用胶花(PPN)作填料,以水或化学药品的液体作为喷淋液,以波纹板作为脱水装置。当液体喷洒到填料上时便形成液膜,该液膜使气液两面积增大,使之充分接触,在此接触过程中液相与气相之间发生物理溶解和化学反应过程,从而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得以去除。
项目水喷淋塔采用逆流洗涤吸收处理设施,废气由风管引入净化塔,经过填料层,废气与水进行气液两相充分接触吸收,废气经过净化后,再经除雾板脱水除雾后进入后续工序。吸收液在塔底经水泵增压后在塔顶喷淋而下,最后回流至塔底循环使用到一定浓度后排放。
③活性炭纤维吸附装置
吸附原理:吸附剂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构造,其中有一种被叫做毛细管的小孔,毛细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同样发达的孔隙构造也意味着吸附剂有着很大的表面积,使气体(杂质)能与毛细管充分接触,从而被毛细管吸附。当一个分子被毛细管吸附后,由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的原因,会导致更多的分子不断被吸引,直到填满毛细管为止。
吸附剂活性碳纤维(ACF)是继粉状与粒状活性碳之后的第三代活性碳产品。70年代发展起来的活性碳纤维是随着碳纤维工业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吸附剂。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发达的比表面积(1000m2/g~3000m2/g)和丰富的微孔,微孔的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微孔直径约10 Angstrom(1 Angstrom =1×10-10m)左右,故其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装置工艺:水喷淋后的有机废气进入吸附器,废气中的有机组分穿透活性炭纤维吸附层时被吸附,而净化后的气体由吸附器顶部排出。随着过滤工况持续,积聚在活性炭的有机废气分子将越积越多,相应就会增加设备的运行阻力,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吸附塔阻力的上限应维持在1000-1200Pa范围内,当超过此限定范围,应由自动控制器通过定阻发出指令,进行活性炭更换。装置一般有2~3个吸附器组成,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吸附器轮流切换以上工艺动作。当其中的一个吸附饱和时则将废气转通入另一个吸附器进行吸附,饱和的活性炭替换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3)工艺原理
建设项目袋除尘及水喷淋、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工艺处理效率均可达95%以上。项目废气排放浓度均可以达到《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限值要求,技术上可行。
8.2.2厂区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及治理措施
8.2.2.1储存和装卸时废气控制
储罐大小呼吸的废气是本项目无组织废气排放的主要来源。储罐大小呼吸的发生不仅造成废气的污染,同时也是资源极大的浪费。影响大小呼吸的因素有液体原料物理性质(分子量、蒸汽压)、原料年输入量、原料周转次数、储罐直径、储罐内平均蒸气空间高度、区域气候(气温日校差)、储罐表面涂层吸热能力等。针对影响大小呼吸的因素,撇除原料种类、原料年输入量等对于企业无法改变的条件外,建议采取如下防治措施:①减少储罐气体空间的温度变化,涂用热反射较高的白色油漆,可降低呼吸损耗的 20%以上。
②改进物品储运工艺,减少物品周转环节;改进物品调和方式,避免采用罐内搅拌调和(尤其是风调和);合理安排物品储存和进出物料程序等可减少储罐的蒸汽排放;原料储罐采用氮封+呼吸阀工艺,减少无组织排放。
③采用先进的装罐方式:在物料装罐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先进的装罐方式,例如采用浸没式装罐法,同时采用气相回收系统,将置换的气体送回到储罐。
④装车废气治理措施:建议装车废气治理措施,例如采用自动装车系统,装车臂选用密闭顶部装车臂,装车采用浸没式装车法,大大减少了装车废气的产生量;注意物料在装卸过程中的等跑、冒、滴、漏现象,管线接头处及接卸点处设接液槽,及时处理残液,减少无组织散发。
8.2.2.2进出料时废气控制
(1)挥发性有机液体物料应优先采用无泄漏泵或高位槽(计量槽)投加,避免真空抽料,进料方式应采用底部给料或使用浸入管给料,顶部添加液体宜采用导管贴壁给料。(2)采用高位槽/中间罐投加物料时,应配置蒸气平衡管,使投料尾气形成闭路循环,消除投料过程无组织排放,若难以实现的,将投料尾气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高位槽/中间罐储存和装卸尾气控制参照储罐相关技术要求。
(3)易产生VOCs的固体物料应采用固体粉料自动投料系统、螺旋推进式投料系统等密闭投料装置,若难以实现密闭投料的,须将投料口密闭隔离,采用负压排气将投料尾气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
(4)反应釜投料所产生的置换尾气(放空尾气)应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反应釜清洗产生的废液须采用管道密闭收集并输送至废水集输系统或密闭废液储槽,储槽放空尾气密闭收集。
(5)挥发性有机液体应尽量避免采用桶装,如因运输、贮存等特殊要求必须采用桶装,以及采用桶装物料投料和转移物料时,应设置有效的无组织废气收集系统。
8.2.2.3 物料转移时废气控制
(1)挥发性有机液体原料、中间产品、成品等转料优先利用高位差或采用无泄漏物料泵,避免采用真空转料。(2)因工艺需要必须采用真空设备,如无特殊原因(腐蚀、结晶、安全隐患等)应采用无油立式真空泵、往复式真空泵等机械真空泵替代水喷射真空泵、水环式真空泵,机械真空泵前后需安装冷凝回收装置,真空尾气须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
8.2.2.4 反应过程时废气控制
(1) 常压带温反应釜上应配备冷凝或深冷回流装置回收,减少反应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料的损耗,未凝气废气须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2)反应釜放空尾气、带压反应泄压排放废气及其他置换气须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
8.2.2.5废水集输和处理系统废气控制
企业应优先采用管道等密闭性废水集输系统代替地漏、沟、渠等敞开式收集方式,必要时加装压力释放阀或呼吸阀调节压力波动,释压排放气须有效收集。连接井、车间废水暂存池等产生的逸散废气应加盖密闭负压收集至废气末端治理设施处理。8.2.2.6固废(液)贮存系统废气控制
含VOCs的原料桶、包装罐、塑料袋,废液废渣密封罐以及固废密封塑料袋等应储存于符合环保、设计、安全等相关规范的密闭贮存系统中,采用负压排气将贮存过程产生的废气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8.2.2.7设备泄漏检测与修复时废气控制
(1)泵、搅拌器、压缩机、泄压设备、采样系统、阀门、法兰及其他连接件、仪表、气体回收装置和密闭排放装置等易产生VOCs泄漏点数量超过2000个的化工企业,应逐步应用LDAR技术,对易泄漏点进行定期检测并及时修复泄漏点,严格控制跑、冒、滴、漏和无组织泄漏排放。(2)企业应根据物料特性选用符合要求的优质管道、法兰、垫片、紧固件,应通过加装盲板、丝堵、管帽、双阀等措施减少设备和管线排放口、采样口等泄漏的可能性。
(3)传动设备选择密封介质和密封件时,要充分兼顾润滑、散热。使用水作为密封介质时,要加强水质和流速的检测。输送有毒、强腐蚀介质时,要选用密封油作为密封介质,同时要充分考虑针对密封介质侧大量高温热油泄漏时的收集、降温等防护措施,对于易汽化介质要采用双端面或串联干气密封。
8.2.2.8开停工、检维修等非正常工况废气控制
(1) 化工装置应制定开停车、检维修等非正常工况的操作规程和无组织废气污染控制措施,新建装置鼓励同步设计、施工与装置开停工、检维修过程中物料回收、密闭吹扫等相配套的设备、管线和辅助设施。(2)生产装置停工退料吹扫过程应优先采用密闭吹扫工艺,吹扫气分类收集后接入回收或废气治理设施。
(3)生产装置停工检维修阶段,应采取密闭、隔离、负压排气或其他等效措施防止设备拆解过程中残余挥发性有机物料造成环境污染。
(4)生产装置开工进料时,应将置换出来的含VOCs废气排入末端治理设施进行净化处理。开工初始阶段产生的易挥发性不合格产品应收集进入中间储罐等装置,储罐放空尾气须有效收集至废气治理设施。
8.2.3 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建议
(1)加强环保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章制度;(2)注意烟气管道连接部分脱落及腐蚀、穿孔;不能随便增加支管;注意支架的牢固程度;定期进行管道内有无积尘的检查;露天部件每隔1~2年应刷一次防锈漆;
(3)提高职工操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在岗人员要经常进行岗位培训,通过提高职工操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规程,尽可能避免含事故排放的发生,使各生产系统正常运行,从而发挥生产工艺在环保方面的先进性。如发生非正常情况,则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合适的补救措施。
8.3噪声治理措施评价
8.3.1噪声控制原则
噪声控制措施应该根据建设项目噪声污染特征和实际情况,按各车间、各噪声源分别对待,其控制原则如下:(1)机械振动为主的噪声源,以减振、隔声为主;
(2)车间内噪声源采取隔声和工作环境隔离防护的双重措施;
(3)间歇声源可考虑并联共用消声器的办法,减少消声器的个数;
(4)对高压气流形成的噪声,以减压节流或阻尼消声作为主要手段。
8.3.2生产噪声控制措施评价
生产线及其附属系统,如空压系统、真空系统,都安置于封闭厂房或隔离房间内。厂房应具有良好的隔声效果,隔声效果在15-30分贝之间。8.3.3噪声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建议
(1)将噪声大的设备尽量集中在一起,并合理布置在厂区;(2)对噪声强、振动大的设备采取独立基础,装设防振垫,并在建筑物,上设置吸声、隔声材料,采用隔声门窗;
(3)对于一些高噪声工段,操作间应与设备间分开设置,尽量避免操作人员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
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能起到一定的降噪效果,使企业厂界昼夜间噪声达标,使工程运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8.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评价
8.4.1固废产生及排放量
建设项目固废产生及排放情况见表8.4-1。表8.4-1 固废产生情况一览表
序号 | 性质 | 名称 | 产生量(t/a) | 代码 | 处理处置方式 | 排放量 (t/a) |
1 | 一般 固废 |
废包装桶 | 1.25 | / | 供应商回收 | 0 |
2 | 除尘器收集粉料 | 4.39 | / | 回用于生产 | 0 | |
3 | 收集池沉淀渣 | 0.25 | / | 环卫部门处置 | 0 | |
小计 | 5.89 | 0 | ||||
4 | 危险 废物 |
废编织袋 | 0.18 | 900-041-49 | 委托有资质 单位安全处置 |
0 |
5 | 废活性炭 | 16.32 | 900-041-49 | 0 | ||
6 | 检修废油 | 0.38 | 900-249-08 | 0 | ||
小计 | 16.88 | 0 | ||||
7 | 生活 垃圾 |
生活垃圾 | 6.75 | / | 委托环卫 部门处置 |
0 |
合计 | 29.52 | 0 |
8.4.2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分析
(1)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置,不外排,厂区设置垃圾桶数个。
(2)危险废物
项目危险废物包括废编织袋、废活性炭(HW49)、检修废油(HW08),针对项目特点,本环评提出固废管控措施如下:
危险废物间建设要求
为减小废物储运风险,防止危废流失污染环境,危废暂存区建议设置于厂区中北部,占地48m2,专门用于临时存放项目产生的废活性炭等危险废物,严格按照GB18597-2001《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设计,做好防雨、防渗,防止二次污染。
地面采用坚固、防渗、耐腐蚀材料建造,并设计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围堰等设施,库内废物定期由专用运输车辆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处置。
对危险废物的临时堆场,应符合以下要求: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 1m 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 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 2mm 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堆放危险废物的高度应根据地面承载能力确定;衬里放在一个基础或底座上; 衬里要能够覆盖危险废物或其溶出物可能涉及到的范围;衬里材料与堆放危险废物相容;在衬里上设计、建造浸出液收集清除系统;应设计建造径流疏导系统,保证能防止 25a 一遇的暴雨不会流到危险废物堆里;危险废物堆内设计雨水收集池,并能收集 25a 一遇的暴雨 24h 降水量;危险废物堆要防风、防雨、防晒;产生量大的危险废物可以散装方式堆放贮存在按上述要求设计的废物堆里;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能堆放在一起。
收集要求
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应满足以下要求: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装载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液体危险废物可注入开孔直径不超过 70mm 并有放气孔的桶中。
对于废活性炭不得露天敞开堆放,应装入不透水包装袋后存于危废暂存区内,做到无害堆放,防止大雨冲淋而造成二次污染。
上述危险废物的收集和管理,公司将委派专人负责,各种废弃物的储存容器都有很好的密封性,危废临时储存场所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相关要求进行防渗、防漏处理,安全可靠,不会受到风雨侵蚀,可有效防止临时存放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控制要求
危废暂存库将严格按照 GB18597-2001《危险废物储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设计,做好防雨、防渗,防止二次污染。地面采用坚固、防渗、耐一腐蚀的材料建造,并设计有堵截泄漏的裙脚、围堰等设施。
企业应严格加强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具体可如下执行:
①应合理设置不渗透间隔分开的区域,每个部分都应有防漏裙脚或储漏盘;危险废物应与其他固体废物严格隔离,禁止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混入;同时也禁止危险废物混入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中。
②定期检查场地的防渗性能。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防止雨水径流进入堆场、避免渗滤液量增加,堆场周边应设置导流渠,并及时清理和检查渗滤液集排水设施及堵截泄漏的裙脚;收集的渗滤液及泄漏液应通过污水收集妥善处理后排放。
③强化配套设施的配备。危险废物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分类盛装,无法装入常用容器的危险废物可用防漏胶袋等盛装;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标准的标签。
④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 100毫米以上的空间。
⑤检查场区内的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安全防护服装及工具,检查应急防护设施。
⑥完善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挡土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运行;详细记录入场固体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并长期保存,供随时查阅。
⑦当堆场因故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处置任务时,应予以关闭或封场,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污染,无法消除污染的设备、土壤、墙体等按危险废物处理,并运至正在营运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场或其它贮存设施中。关闭或封场后,应设置标志物,注明关闭或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并继续维护管理,直到稳定为止。监测部门的监测结果表明已不存在污染时,方可摘下警示标志,撤离留守人员。
⑧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产生量、拟采取的处置措施及去向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向开发区环境保护局申报,填报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按要求对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进行全过程严格管理和安全处置。
(3) 一般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项目一般固废主要为废包装桶、除尘器收集粉料,收集池沉淀渣,其中废包装桶供应商回收,除尘器收集粉料回用于生产,收集池沉淀渣交由环卫部门处置。建设单位在仓库靠北侧设置一座30m2一般固废暂存间,地面应全部硬化,并划定专属区域,设立警示牌。
8.5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在项目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重视对地下水的保护,从源头到末端全方位采取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2)从原料和产品的储存、装卸、运输、生产过程和污染处理等全过程控制各种原辅材料、中间材料、产品、各种污染物的跑、冒、滴、漏;
(3)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对有害物质可能泄漏到地面的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级防渗措施,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水中。
(4)建立完善、高效的应急响应措施,一旦发现水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
拟建项目应参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中有关分区防渗的要求进行本项目的防渗工作:首先对项目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将厂区分为特殊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对不同的污染分区采用不同的防渗设计方案。
1)防渗原则
①防止地下水污染应遵循源头控制、防止渗漏、污染监测及事故应急处理的主动及被动防渗相结合,以及地上污染地上防治、地下污染地下防治的设计原则。
②在项目各设计阶段应重视防止地下水污染,在项目基础设计(初步设计)文件中,对防止地下水污染进行专项论述。
③石油化工企业内各生产装置、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设施在布置上应按污染物泄漏的可能性,严格划分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
④污染区划分为特殊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根据不同的污染防治区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⑤生产装置区、储罐区等重点污染防治区地面四周应设置高度不低于100mm的围堰,不同污染区之间宜采用围堰等设施分隔,防止泄漏的污染物漫流至其他区域。
⑥污染区内应根据可能泄漏污染物的性质、数量及场所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污染物收集及排放系统。
⑦防渗设计应考虑地下水污染事故应急设施的设计。设计部门有责任为建设单位建立地下水污染应急预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⑧本项目防渗工程宜按25年进行设计。
2)防渗方案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防渗原则,将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及公用工程设施中可能发生物料、化学药品或含有污染物的介质泄漏至地面的区域划分为特殊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区。建议拟建项目区严格按此三区划分方案开展防渗工程专项设计,应强化对装置区围堰内重点污染防治区的防渗设计和处理好与现有防渗结构的利用及衔接。
特殊污染防治区为贮存、输送含污染物介质的水池和管道,包括输送污染物的地下管线区域及事故水池;重点污染防治区包括生产装置区、储罐区、装卸区等;一般污染防治区依托现有,主要包消防水罐、道路、室外一般场地等;非污染区主要包括办公区、辅助用房区、绿化区域等。厂区内各功能区域污染防治类别和污染防治水平见表8.5-1。
表8.5-1 厂区内各功能区域污染防治类别划分和污染防治水平
功能区 | 防治类别 | 污染防治水平 |
办公区、绿化区域、辅助用房区 | 非污染区 | / |
消防水罐、道路、室外一般场地 | 一般污染防治区 | 防渗系数不小于1.0×10-8 cm/s |
装置区、储罐区、固废仓库、装卸区 | 重点污染防治区 | 防渗系数不小于1.0×10-10 cm/s |
排污管线区域、事故水池 | 特殊污染防治区 | 防渗系数不小于1.0×10-12cm/s |
在重点防治区,选择刚性防渗结构型式,防治措施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不小于0.8mm)”。
特殊污染防治区污水池采用复合防渗结构,防治措施为“土工膜(厚度不小于2mm,防渗系数≤10-10cm/s)+抗渗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小于250mm)”。管线区域采用柔性防渗结构,防治措施为“土工膜(厚度不小于2mm,防渗系数≤10-10cm/s)”。
一般防治区采用刚性防渗结构型式,防治措施为“铺设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0mm”。
此外,储罐区设置高度不低于100mm的围堰,切断泄漏物料从地表流入非污染区的途径;储罐区应设置防火堤,所有储罐必须分隔开,相邻储罐之间距离必须达到防火要求。
5)防渗工程施工要求
为保证拟建项目建设区防渗施工过程可靠性,能够发挥正常的防渗功能,本次环评特提出以下要求进行施工保护:
①在防渗膜铺设前,应根据设计及现场情况,编制铺膜图,然后根据铺膜图进行膜材的裁剪和铺设。防渗膜的铺设应平整、顺直,避免出现褶皱、波纹,以使两幅土工膜对正、搭齐。搭接宽度按设计要求,且不少于10cm。
②强夯施工完成后,碾压整平场地,要求基底层平整、密实,清除基底层中石块、树桩等可能损坏HDPE膜的杂物;完工后的地基不受雨雪、洪水、冰冻以及其他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
③本项目建设区如涉及HDPE土工膜焊接拼接,必须由专业技术工人操作,保证全厂防渗系统性能良好。焊接设备选择双驱动自动调温调速式复合土工膜焊接机,辅助设备为塑料焊枪第一幅HDPE土工膜铺好后,将需焊接的边翻叠(约60cm宽),第二幅反向铺在第一幅膜上,调整两幅膜焊接边缘走向,使之搭接10 cm,对于HDPE土工膜与HDPE土工膜(即布与布)的焊接,在焊接前要进行现场焊接试验,确定焊接机施焊温度和行走速度,布与布焊接的控制温度一般不低于400℃,行走速度一般为1.5 m/min左右。同时,要保证布面的清洁对于无纺布与无纺布缝接采用手提式缝纫机尼龙线进行双道缝合,缝接时要保证布膜同时受力,避免出现布松膜紧或膜松布紧的情况发生。
④一旦发现防渗膜破损,应当采用加盖、补丁等形式进行修补,并对修补处进行检漏试验。
综上,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上要求铺设防渗材料,保证建设区全厂防渗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有效的防止拟建隐患治理项目所在区地下水的污染。
8.6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建设项目场地基础土层具有较好的阻挡污染物进入与运移的性能。从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角度来看,该建设项目并不会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即该地区具有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的良好地层结构,应加以保护和利用。2)由于浅层隔水层在建设过程中,可能有大量土地开挖、钻探和基础施工,人为破坏或揭穿该隔水层,从而造成地表与地下含水层连通,其防污性便会大大降低,地下水有可能受到严重污染。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保护该层的完整性,如需开挖、钻探和基础施工,应及时做好防渗和封堵处理。尤其是对钻孔必须用粘土回填,并压实密封;对开挖场地需用粘土进行回填压实。
3)各类生产车间、固废暂存间、事故池和废水处理区场地基础进行防渗设计,防渗层参照GB18597-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防渗层为至少1米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防止下渗,并在以上区域周围设置封闭的耐酸陶瓷或混凝土护面的收集坑,可将偶尔泄漏的物料或冲洗水经收集坑收集后通过全厂排水系统进入全厂污水处理站,不使有害物料进入地面从而污染地下水。
4)在处理或储存危险废物的所有区域设置不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混凝土),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能被回收,从而防止环境污染。
5)提高绿化率和优化绿地设计。由于项目的开发建设,随着区内地面硬化率的提高,对地下水涵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设一定规模的生态绿地是解决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绿地不仅渗透能力强,而且植物根系能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杂质等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此外,区内硬化地面、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可使用透水方砖或植草砖铺设,下面用透水材料铺垫,孔隙间种植草本植物,这样既增加了绿地面积,又增加了雨水下渗量。
8.7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8.7.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施工期主要环境空气影响为施工扬尘影响,对于施工作业产生的扬尘,应采取以下强化措施减轻影响。(1)在易产生扬尘的作业时段,运输道路及作业场地定期洒水减少扬尘;
(2)施工运输车辆需设盖板,防治运输途中沙土、石料抛洒,减少运输扬尘;
(3)施工场出口设置浅水池,配置高压冲洗装置用于清洗运输车辆轮胎上的泥土,减少运输车辆将泥土带出施工场地。
(4)使用环保装修材料,减少施工作业有害气体排放。
8.7.2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施工期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如下:(1)施工进场后首先完成污水处理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将其暂作施工期施工场区雨水及地下渗水收集池使用,厂区雨水及地下渗水经收集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与施工混凝土养护、路面清洗、降尘喷洒、车辆清洗用水。在事故应急池边设置临时泥沙堆放场,集水池沉淀泥沙定期清挖至临时堆放场堆放,干化后的泥沙用于厂区回填或绿化植耕土使用。
(2)合理安排施工期,制定施工计划,尽可能缩短水工工程施工期,减少由于施工活动对周围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3)设置沉淀池,将设备、车辆洗涤水简单处理后循环使用。
(4)工程施工期生活污水通过园区污水管网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
以上述污染防治措施简单易行,可有效地做好施工污水对周边水体的污染。加之施工活动周期较短,不会对施工场地周围水环境造成重大污染。
8.7.3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要求如下:(1)施工对厂界近距离居民点的影响较大,夜间施工噪声影响更为明显。对施工噪声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做到预防为主,文明施工;
(2)施工机械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固定设备与挖掘机、运输卡车等机械的进气、排气口需设有消声器;振动大的设备应配备减振装置,也可以使用阻尼材料;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3)严格控制施工时间,除施工工艺特殊需要外,不要安排夜间施工,施工时间应控制在8:00~12:00,14:00~22:00;在夜间22时到6时需连续作业施工时,必须报当地环保部门批准,并以公告的形式告知周边村民夜间施工的理由、施工日期、施工时间的长短。
8.7.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评价
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要求如下:(1)施工前应按规定到有关部门办理处置批文,按处置批文规定的地方处置建筑垃圾,不得随意堆置在耕地、林地、河道等地。对规定的处置场的四周必须进行防护,不得任意堆弃,同时做好排水防护,避免产生水土流失。
(2)对施工场地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当天收集,由市环卫部门送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避免对施工场地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3)施工期产生的建筑垃圾可用于厂内道路路基和建构筑物基础回填,超出部分交由黄冈市城建部门用于市政道路铺设;
(4)施工期弃土送至黄冈市城建部门指定堆土场处置。
(5)目前老厂区内含油污泥已全部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目前厂区内已无废油及含油污泥的堆放;拆除的生产设备必须由专业部门回收,老厂设备拆除施工期外运的土壤,必须抽样监测达标后方可外运。
8.8小结
综上分析,项目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可行,在落实本章节提出的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和建议后,可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尽可能大的减少了施工期和运行期正常或事故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9.总量控制
9.1总量控制原则
污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环境质量、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减排措施,大幅度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全国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总体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化学需氧量为代表的水体有机污染尚未解决,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缓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转化形成的细颗粒物污染加重,光化学烟雾频繁发生,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复合型大气污染的严峻态势。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处于加快发展阶段,资源能源与环境矛盾将更加集中,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战略目标,应继续强化污染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总量控制的原则是以当地环境容量及污染物达标排放为基础,新建项目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应不影响当地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不对周围地区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即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应保持在功能区的目标,区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下达的目标之内。
9.2总量控制因子
《“十二五”主要污染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中指出,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两项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氨氮和氮氧化物(NOx)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上述四项主要污染物实施国家总量控制,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各地可根据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增设地方特征性污染物控制因子,由各地实施考核;国家专项规划和本省(区、市)规划有明确控制要求的区域性、特征性污染控制因子,有关地区应将其纳入“十二五”总量控制规划,统筹予以安排”等规定要求。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强调:“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因此,本评价确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因子如下:废气:烟尘、挥发性有机物
废水:COD、氨氮
9.3总量控制指标建议
9.3.1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原则
(1)污染物排放浓度达标原则: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是确定总量控制指标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企业合法排放污染物的依据。该项目污染源必须首先满足浓度达标排放。(2)环境质量达标原则:保证区域和流域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因此,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小于环境容量,即对环境的影响不得超过环境功能区质量标准。
(3)符合当地环境管理部门确定的总量控制指标原则。
9.3.2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确定
根据工程分析以污染防治措施对策与建议,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与总量控制指标见表9.3-1。表9.3-1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量与总量控制指标(单位:t/a)
项目 | 污染物排放量 | 总量控制指标 | |
废气 | 工业烟(粉)尘 | 0.25 | 0.25 |
挥发性有机物 | 0.29 | 0.29 | |
废水 | COD | 0.06 | 0.06 |
NH3-N | 0.006 | 0.006 |
10.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0.1经济效益分析
建设项目财务预测及效益分析汇总详见表10.1-1。表10.1-1 财务预测及效益分析汇总一览表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一 | 生产规模 | |||
1 | 聚羧酸减水剂母液 | 万t/a | 10.0 | 自用8.0万吨/a,外售2.0万吨/a |
2 | 混凝土外加剂 | 万t/a | 20.0 | |
二 | 年操作日 | 时/班/天 | 8/2/300 | |
三 | 定员 | 人 | 30 | |
四 | 项目总投资 | 万元 | 21000 | |
五 | 年销售收入 | 万元 | 36200 | |
六 | 总投资利润率 | % | 39.82 | |
七 | 内部收益率 | % | 46.04 | |
八 |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0.5年) | 年 | 3.25 |
10.2环保投资经济分析
10.2.1环保投资经济分析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第六十三条指出:“凡属于污染治理和保护环境所需的装置、设备、监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等均属于环境保护设施”、“凡有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项目均应列出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概算”。据此规定,本工程环境保护设施主要有:废气处理系统、厂区污水处理站、风险防范措施、噪声防治设施、固废处理设施及其厂址区域绿化等,其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见表10.2-1。表10.2-1 项目环境保护投资一览表
分类 | 治理对象 | 设施内容 | 数量 | 投资(万元) |
废水 | 生产废水 | 废水收集池、废水回用系统 | 1套 | 15 |
生活废水 | 隔油池+化粪池 | 1座 | 1 | |
全厂废水 | 雨污分流、污污分流系统 | / | 10 | |
废气 | 15m 高排气筒 | 2根 | 0.35 | |
食堂油烟 | 油烟净化器 | 1套 | 0.5 | |
有机废气 | 水喷淋+活性炭吸附系统 | 1套 | 12 | |
含尘废气 | 袋除尘 | 1套 | 6.5 | |
储罐区无组织废气 | 冷却水喷淋系统 | / | 5 | |
固废 | 一般工业废物 | 固废专用贮存场, 防雨、防渗漏等 |
/ | 4.2 |
危险废物 | 危险废物暂存间及危废委外处置 | 1 | 25 | |
生活垃圾 | 专业堆场、集中清运 | / | 0.8 | |
噪声 | 离心机、风机、泵等 | 风机房、水泵房、隔声罩;基座减震,消声器柔性连接 | / | 20 |
风险 | 事故废水、 消防废水、雨水 |
应急事故池、初期雨水池 | 1 座 | 12 |
围堰 | 2 座 | 3.5 | ||
环境管理 及监测计划 |
项目污染源 | 设置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年度污染源监测 | / | 50 |
绿化 | 植树、种草 | / | 10.6 | |
排污口规范化建设 | 5.2 | |||
合计 | 181.65 |
10.2.2环保治理设施运行费估算
环保运行费主要包括“三废”处理设施运行费、环保设施折旧费、环境监测费等。根据该项目环保设施情况估算,环保年运行费用为29.9万元。表10.2-2 环保设施年运行费用一览表
序号 | 环保设施 | 所需金额(万元) | 说明 |
1 | 废气处理设施 | 8.2 | 维修费用 |
2 | 污水处理设施 | 0.3 | 人工、电费及其它 |
3 | 固体废弃物处理 | 10.2 | 处理费用(含清运费) |
5 | 环境监测 | 3.2 | 人工、药剂使用费 |
6 | 其他 | 8 | 管理人员工资(1万元/人,3-5)人)、额外开支 |
合计 | - | 29.9 |
10.3效益分析
10.3.1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本项目的建设可拉动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带动该区域的交通运输服务业等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项目的建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可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为该厂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并提供强劲动力;
③由于本工程的建设,可增加项目地部分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当地农民脱贫。
10.3.2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营运后,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0.3-1。表10.3-1 项目主要经济指标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数额 | 备注 |
1 | 占地面积 | 亩 | 42 | |
2 | 项目总投资 | 万元 | 21000 | |
3 | 建设投资 | 万元 | 17220 | |
4 | 流动资金 | 万元 | 3780 | |
5 | 营业收入 | 万元 | 36800 | 达产年值 |
6 | 利润总额 | 万元 | 5310 | 达产年值 |
7 | 所得税 | 万元 | 1597 | 达产年值 |
8 | 净利润 | 万元 | 6907 | 达产年值 |
9 | 投资回报率 | % | 39.82% | |
10 | 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0.5年) | 年 | 3.75 | |
11 | 财务净现值 | 万元 | 6524 | |
12 | 财务内部收益率 | % | 32.89% |
10.3.3环境效益
(1)环保措施的效益分析项目的环保措施投资为181.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0.87%;该投资能够保证环保设施的落实和投用。这些环保设施的建成和正常运行,能够保证废气、废水达标排放,固废有序处置/处理,厂界噪声达标,将带来较好的环境效益。
(2)环境损益分析
本项目虽然能够保证废气、废水达标排放,固废有序处置/处理,厂界噪声达标,但项目实施的同时增大了环境的纳污负荷。经预测,本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环境效益比较显著。
10.4环保效益分析小结
该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遇,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排污对各项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落实环保设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项目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不会对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造成明显影响,企业有维护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能力,项目从环境损益角度可行。
11.产业政策及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
厂址的选择是决定建设项目发展前途的关键问题,也是保护环境、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前提,根据工程建成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程度及厂址周围居民等敏感点的分布情况,结合当地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评价区环境功能区划等,综合评价改扩建项目厂址的合理性。11.1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项目为化工产品生产项目,符合《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的规定,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中限制类和淘汰类, 视为允许类,且经黄冈市黄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备案号为 2019-421102-26-03-018327,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1.2规划选址符合性分析
①与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符性《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指出:要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临港工业、轻工产业,依托武汉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配套产业、依托市域资源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区域物流、贸易咨询、教育培训、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规划城市发展方向:以构建武汉城市圈“武-鄂-黄-黄” 核心集聚区为目标,以港口依托, 港城联动,实施临港发展战略,重点推进沿江紧凑发展。向东、向南发展南湖片区、路口片区,向北发展禹王片区。工业:唐家渡工业区、东西湖-南湖工业区、路口工业区、火车站工业区火车站工业区。仓储、物流:结合港口、火车站、工业区用地规划仓储用地:唐家渡、南湖、火车站三处仓储用地;规划南湖(南湖路以北)、火车站两处物流中心。
拟建项目依托黄冈市区位优势,在黄冈化工园建设精细化工项目,与《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相符。
②与《湖北黄冈化工园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年)》符合性分析
黄冈化工园(火车站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是黄冈市区三个组团之一,以黄州火车站为中心,以京九大道为轴线,东起陈策楼镇故居一路,西至石头坳村渡槽,北依徐家湾,南抵黄州区沙子岗转盘,东西跨度 6.4km,南北跨度 2.5km。
黄冈市人民政府以黄政办函[2009]12 号文对开发区规划进行了批复,其规划面积为 20.32 平方公里。该规划结合现有用地布局情况和入园产业类型确定产业结构为医药化工等为主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各类新进园企业基本能够按照规划要求入园建设。2010 年 4 月,湖北省发改委以鄂发改开发[2010]344 号文批复同意设立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根据鄂环函[2012]337 号文批复中确定规划构成“一轴、两带、一心、三区”的空间结构。“一轴”为沿黄上公路的综合发展轴,向北连接陈策楼镇居住生活区,向南连接黄冈市中心城区。“两带”是由京九铁路线和京九与武九铁路联络线安全隔离绿地构成的生态绿带。“一心”是公用工程中心。公用工程中心布局在化工园区几何中心的位置,集合了供热、供电、污水处理、废物焚烧等设施,是化工园区的能源供应中心。“三区”是沿京九铁路布局的四大功能区片, 即基础化工区、精细化工区和发展备用区。基础化工区位于京九铁路线以北,主要布局对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依赖性较强的企业,配套两处物流仓储区;精细化工区位于京九铁路以南, 黄上公路以东,主要布局依托公路货运的企业;发展备用区位于京九铁路线与武九铁路联络线以东,为化工园区工业发展备用地。
项目为精细化工项目,位于黄冈市黄州火车站开发区精细化工区域,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
③与《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符合性析
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的规划范围及时限分两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7~2020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重点发展医药化工、焦化和纺织加工产业。2008年10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以鄂环函[2008]703号文对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规划环评报告书予以批复。为加强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的规划管理,促进经济发展,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委会于2015年对原规划进行修编,规划时段为2015~2030(第二时段)。
本项目与黄冈化工园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相符性见表11.2-1。
表11.2-1 项目与黄冈化工园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符合性一览表
序号 | 规划内容 | 本项目相符性分析 | 判定 结果 |
空间布局 | 禁止重污染精细化工企业向靠近火车站 的方向发展,通过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相结 合方式,将污染较小的电子化学品制造行业布 置于靠近园区外火车站周边居住区的位置,医 药化工行业布置于靠近城际铁路位置 |
本项目远离火车站方向,靠近城际铁路方向,符合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 | 符合 |
总量控制 | COD≤32.06万吨;SO2≤34.38万吨 | 项目总量控制指标为COD 0.06t/a;氨氮 0.006t/a | 符合 |
环境准入 | ⑴坚持高起点,发展技术含量、附加价值高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具有可靠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的生产项目; ⑵提高产品的关联度,发展系列产品,力求发挥各项目间的最佳协同效应; ⑶鼓励具有先进的、科学的环境管理水平的,符合开发区和本评价产业定位的企业入园; ⑷注意生产装置的规模效益,鼓励在开发区内建设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符合经济规模的生产装置; ⑸根据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化工园合理的发展规模,严格控制特异污染因子项目的排放总量; ⑹根据园区基础设施配备确定入区企业的类别 |
项目不设锅炉, 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
符合 |
产业导向 | 主导产业为电子化学品、医药化工 等位基础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 |
本项目属于精细化 工产业,符合主导产业 |
符合 |
④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相符性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3 年第 31 号《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含 VOCs 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应采取废气收集措施,提高废气收集效率,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与逸散,并对收集后的废气进行回收或处理后达标排放”。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经 “管道收集+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 高排气筒排放,处理效率95%,项目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相符。
⑤与《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相符性分析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环大气[2017]121 号《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全面实施石化行业达标排放。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合成树脂等行业应严格按照排放标准要求,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项目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经 “管道收集+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 高排气筒排放,处理效率95%,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与《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相符。
⑥与《湖北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相符性分析
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文件鄂环委办[2016]79 号《湖北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中将“石油炼制(含煤炭炼焦)和石油化工、有机化学原料(函涂料和油墨等类似产品、化学药品)制造、表面涂装(汽车和船舶等设备制造与维修、家具等)、电子信息(印刷电路板制造等)、包装印刷、钢铁、木材加工及人造板制造、橡胶塑料制品、建筑装饰、印染、制鞋、化纤、生活服务业”定为此次整治的重点行业,并提出了“重点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必须全面强化 VOCs 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措施,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的车间应安装废气收集、回收或净化装置,确保净化效率不得低于 90%”的相关要求。项目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经 “管道收集+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 高排气筒排放,项目与《湖北省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实施方案》相符。
⑦与《湖北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相符性分析
湖北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文件鄂环发【2018】7 号《湖北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新、改、扩建涉 VOCs 排放项目,应从源头加强控制,使用低(无)VOCs 含量的原辅材料,强化 VOCs 无组织排放废气收集处理措施,安装高效治理设施。” 项目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经 “管道收集+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 高排气筒排放,处理效率95%,与《湖北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相符。
⑧与《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的相符性分析
根据“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其主要目标任务为:切实保护和科学利用长江水资源、严格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岸线资源有效保护有序利用、促进绿色低碳生态环保产业发展。
项目不属于“限制在长江干流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厂区产生的废水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保青污水处理厂接纳污水标准后排入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最终排入巴河,固体废物得到合理处理处置。项目建设符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的相关要求。
根据湖北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第 10 号《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专项集中整治后续有关工作的通知》(2017 年 1 月 4 日),该文件针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迅速开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专项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鄂办文[2016]34 号)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专项集中整治后续有关工作,巩固现有的整治成果,持续深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经报省政府同意,作出了后续工作通知。
该文件“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指导和支持”中,关于后续建设项目的要求如下:严格按照鄂办文[2016]34 号文件要求,对涉及文件内产业布局重点控制范围的园区和企业,坚持“从严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分情况处理,沿江 1 公里以内禁止新布局,沿江 1 公里以外从严控制,适度发展,具体为:
(1)沿江 1 公里以内的项目:禁止新建重化工园区,不再审批新建项目。
(2)超过 1 公里的项目: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在园区内,按程序批复后准予实施。已按34 号文暂停建设的已批复未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经原批复单位再论证评估,提出准予建设、整改后准予建设、停止建设的明确意见。
本项目与《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专项集中整治后续有关工作的通知》相符性分析如下:
本项目位于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厂界距长江堤 18.1km,属于超过沿江 1 公里的项目,符合《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湖北长江经济带沿江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专项集中整治后续有关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可以按程序批复后实施。
⑨“三线一单”相符性分析
(1)生态保护红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在事关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其他重要的生态区域内,规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根据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本项目位于规范的化工工业园区,不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符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要求。
(2)环境质量底线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土壤的影响。根据环境影响分析,采取环评提出的措施后,项目大气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厂界噪声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合理处置,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保青污水处理厂,项目对地表水影响较小。综上所述,项目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严格落实环评规定的各项环保措施,加强环境管理情况下,项目的建设不会改变区域环境质量功能,不会导致区域环境质量降低,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
(3)资源利用上线
资源利用上线是各地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不得突破的“天花板”。本项目不设锅炉房,工艺废水全部回用,资源利用率较高。因此项目符合资源利用上线要求。
(4)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以保护清单的方式列出的禁止、限制等差别化环境准入条件和要求。根据《湖北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黄冈化工园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黄冈化工园主导产业为电子化学品、医药化工等位基础的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本项目为精细化工生产,不在禁止类和淘汰类,属于允许类。
同时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修正)中的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为允许类项目,且经黄冈市黄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备案号为2019-421102-26-03-018327。
⑩与《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相符性分析
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6月26日发布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3号)中指出,非水溶性的VOCs废气禁止采用水或水溶液喷淋吸收处理。采用一次性活性炭吸附技术的,应定期更换活性炭,废旧活性炭应再生或处理处置。而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VOCs均属于水溶性,可采用水喷淋吸收处理,同时水喷淋液回用于生产,无废水排放。活性炭吸附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不排放。建设项目符合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方案》(环大气[2019]53号)相关要求。
因此项目符合产业政策,不违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原则要求。综上,本项目的建设符合“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
11.3选址合理性分析
项目厂址选择所在地符合相关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运输便捷,有利于原辅材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一般,环境承载力较弱,但在严格落实环保措施、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前提下可以控制环境承载力不进一步下降。项目与建设不会改变所在区域的环境功能规划,和周边企业相容性较好,项目运行期环境风险可控,风险水平可接受,同时,公众对于本项目的认同性较好,公众参与调查未收到反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因此,项目厂址选址基本合理。项目属专用化学品制造,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 中限制类和淘汰类生产项目,且经黄冈市黄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项目符合国家“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符合黄冈市和黄冈市化工园园区规划;所选厂址位置不占用基本耕地和基本农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项目拟选场址符合规范的原则和要求,选址可行;工艺合理,符合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的要求。
11.4总平面设计合理性分析
据场地现状及生产要求,充分利用现场条件,节约投资,在保证工艺流程通顺、衔接方便的条件下,按照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满足防火、卫生、安全及检修要求,做到布置紧凑,减少占地。根据功能分区布置,厂区分为办公生活区(含综合楼、食堂)、生产区和辅助区(消防设施、仓库、储罐区、事故应急池、初期雨水池)等,各功能区以道路分隔。为便于运输和消防,总平面图中的生产区仅设置一个主通道出入口。生产车间周边设置公辅设施,能够缩短原料和公用材料的输入流程长度,节约能源消耗;生产车间、产品罐区、原辅料罐区和汽车装卸车场地相邻,便于物料输出,缩短管道输送流程;废水收集处理设施(包括初期雨水、事故废水、生产废水)位于厂区东侧,便于废水的收集、回用,厂区综合楼、食堂位于厂区西侧,临近大门,便于人员进出。因此厂内物流转运通畅,人流和物料分析,满足生产流程的需求。
厂区距离周边最近的居民点超过 100m,周围无敏感目标。本项目生产装置区、罐区等之间的距离符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有关条文的规定。储罐与办公楼的距离大于规范规定的 25m;储罐与配电室(可能有火花的地点)的距离大于规范规定的 30m;仓库与办公楼距离大于规范规定的 30m;各栋仓库之间的间距均按规范的要求定位等,建构筑物间距均大于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本项目总平面布置较为合理。
11.5可行性分析小结
项目满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规定,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修正)》中相关要求,不属于《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 年本)》中所列限制类和禁止类项目;符合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符合园区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符合“三线一单”的管控要求。12.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2.1环境管理
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计划用于指导设计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进行系统的环境监测,了解工程影响区域环境系统变化规律,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工程建设投入运行后的环境状况,掌握污染源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利影响,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减免措施。12.1.1环境管理的总体指导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新建、扩建企业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落实及监督本企业环保工作。项目环境管理是指工程在建设和运行期必须遵守国家、省、市的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接受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调查和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同有关部门的关系及一切与改善环境有关的管理活动。其总体指导原则是:(1)项目的设计应得到充分论证,使项目实施后对当地环境质量和改善达到最优,并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在工程建设和运行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当这种影响不可避免时,应采取技术经济可行的工程措施加以减缓,并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2)项目不利影响的防治,应由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和环境管理计划组成,这些措施和计划用来消除或减缓施工和运行期的有害于环境的影响,使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达到可被环境所接受的水平。
(3)环境保护措施应包括施工期和运行后的保护措施,并以常规情况和突发情况分别提出不同的保护措施和环境挽回不利影响的方法。
(4)环境管理计划应定出机构上的安排,执行各种防治措施的职责、实施进度和报告程序;资金投入和来源等内容。
12.1.2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环保法规、规范,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各项规章制度,确定本公司的环境目标管理,对各操作岗位进行监督考核;(2)建立各类环保档案,包括环评报告、环保工程验收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环保设备及运行记录以及其它环境统计资料,并定期向黄冈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3)收集和管理有关污染物排放的标准、环保法律、法规等技术资料;
(4)在项目建设期搞好环保设施的“三同时”及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5)负责污水处理系统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卫生及厂区绿化等工作以及本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善后处理;
(6)在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搞好废物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7)加强公司职工环境保护教育,提高职工的环保意识。
为了提高环保工作的质量,公司要加强环境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并有一定的经费来保证培训的实施。
12.1.3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
环境监测机构职责如下:(1)建立严格可行的环境监测计划及质量保证制度;
(2)定期检查各车间设施运行情况,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3)对全厂的废水、废气、噪声、土壤污染源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掌握污染源控制情况及环境质量状况,为决策部门提供污染防治的依据;
(4)建立严格可行的监测质量保证制度,建立健全污染源档案。
12.2环境监测计划
12.2.1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
建设方在施工期应安排专人并责成施工监理人员搞好环境监理工作,对施工噪声、扬尘、生活污水排放等进行定期监测或监视。应对施工单位强化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知识教育,同时监督监理单位把环保工程及施工合同中规定的各项环保措施作为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监督施工单位落实施工中应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
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规定的各种施工阶段的噪声限值,并执行建筑施工噪声申报登记制度,在工程开工15日前填写《建筑施工场噪声管理审批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
同时环境管理科还应监督施工单位做好如下工作:
①采取临时性的降噪措施,如隔声板、栏等。调整作业时间,强噪声机械夜间(22:00-6:00)应停止施工。
②施工场地每天定期洒水,做好防尘工作。
施工期的环境监测计划为:
空气环境与废气监测
监测项目:TSP、PM10。
监测点位与频次:施工现场、厂界外居民敏感点进行监测;监测频次:厂内、厂外每季度监测一次。
‚废水监测
监测项目:废水量、pH、SS、COD、BOD5、氨氮等。
监测点位和频次:施工人员集中场所的污水排放口,施工废水污水排放口;每月监测一次。
ƒ噪声监测
监测项目:施工场地设备噪声及厂界噪声。
监测点位和频次:每季度监测一次。
12.2.2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
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政策及环保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完善的管理及监测制度,以确保工程正常生产及各类污染防治措施的正常运行。建设项目营运期具体监测计划见表12.2-1。
表12.2-1 监测计划一览表
监测项目 | 监测点位 | 监测因子 | 监测频次 | 备注 |
生活污水 | 化粪池进、出口 | COD、氨氮、石油类 | 每半年一次 | |
噪声 | 厂界 | 厂界噪声 | 每半年一次,每次分昼、夜进行 | |
废气 | 排气筒进、出气口 | 颗粒物、VOCS | 1次/半年 | |
地下水 | 地下水上游、地下水下游、厂区最近居民点民用井 | pH、色度、浊度、总硬度、氯化物、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 1次/半年 |
12.2.3无组织排放监控
建设单位应加强对污染防治措施的管理与建设,消除无组织排放,并应对企业无组织排放进行监控。为监控厂区无组织排放情况,本评价根据相关要求对其进行无组织排放监控。⑴监控点及参照点的设置
监控点及参照点的设置如下:
监控点设置于厂界外,距离厂界约10m范围内。监控点共设4个,沿主导风向呈扇形分布。
⑵监测组织
对于无组织排放监控的监测,可委托有资质监测机构进行。
⑶监测项目及频次
监测项目为颗粒物、VOCS,监测频次为每半年监测一次,每次采集4个样。
⑷监测数据的处理
对监测结果应建立资料档案,并进行分析,同时上报环境管理部门。
12.3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方案
根据《环境保护图形标志》(GB15562.1-1998-5)和国家环保总局《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技术要求》的技术要求,企业所有排放口,包括水、气、声、固体废物必须按照“便于计量监测、便于日常现场监督检查”的原则和规范化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图形标示牌,绘制企业排污口分布图,同时对厂区污水排放口安装流量计,对治理设施安装运行监控装置。(1)废水排放口
建议在厂区排污口安装一个废水流量计,排污口必须具备采样和测流速条件,以便于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
(2)废气排放口
建设单位应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16157-1996)关于采样位置的要求,在排气筒应设置检测采样孔。采样位置应优先选择在垂直管段,应避开烟道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采样位置应设置在距弯头、阀门、变径管下游方向不小于6倍直径,和距上述部件上游方向不小于3 倍直径处,对矩形烟道,其当量直径D=2AB/(A+B),式中A、B 为边长。在选定的测定位置上开设采样孔,采样孔内径应不小于80mm,采样孔管应不大于50mm,不使用时应用盖板、管堵或管帽封闭,当采样孔仅用于采集气态污染物时,其内径应不小于40mm。同时为检测人员设置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是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应不小于1.5m²,并设有1.1m 高的护栏,采样孔距平台面约为1.2~1.3m。
(3)固定噪声源
按规定对固定噪声源进行治理,并在边界噪声敏感点且对外界影响最大处设置标志牌。
(4)建立排污口档案
排污口档案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名称、排污口编号、使用的计量方式、排污口位置;所排污染物来源、种类、浓度以及计量记录;排放去向、维护和更新记录等。
(5)设置标志牌的要求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牌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定点制作,并由黄冈市环境监理部门根据企业排污情况向国家环保部订购。企业排污口分布图由黄冈市环境监理部门统一绘制。
规范化排污口的有关设置(如图形标志牌、计量装置等)属于环境保护设施,排污单位必须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如果需要变更的须征得黄冈市环境监理部门同意并办理变更手续。
12.4环保“三同时”验收
根据工程分析,结合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涉及到的环境特征,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竣工验收清单见表12.4-1。表12.4-1 “三同时”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
项目 | 处理措施 | 处理对象 | 数量 | 处理效率及 预期处理效果 |
处理后 排放标准要求 |
||
废气 | 袋除尘 | 含尘废气 | 颗粒物 | 1 | 95% | 《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限值要求 | |
水喷淋+活性炭吸附 | 含VOCS 废气 |
VOCS | 1 | 95% | |||
废水 | 收集池 | 工艺废水 | 1 | - | 全部回用,不排放 | ||
化粪池 | 生活污水 | COD、 氨氮 |
1 | - | 园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标准(COD≤500mg/L、石油类≤20mg/L) | ||
噪声 | 各类生产设备、风机、水泵等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 |||||
固体 废物 |
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收集处理 | 固体废物零排放 | |||||
一般固废综合利用 | |||||||
危险废物送至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理 | |||||||
地下水防渗措施及装备 | 重点防渗区域 | 危废暂存区(储罐区)采用刚性防渗结构型式,即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不小于0.8mm) | 达到《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相关防渗要求 | ||||
废水管道采用管道沟进行表面敷设,表面防腐、防锈蚀处理 | |||||||
事故应急池、废水处理站采用采用刚性防渗结构型式,即水泥基渗透结晶型抗渗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0mm)+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渗涂层(厚度不小于0.8mm) | |||||||
生产车间地面水泥防腐处理,采用环氧树脂勾缝;防渗层材质为2mm厚HDPE膜 | |||||||
一般防渗区域 | 厂区内道路采用10~15cm的水泥进行硬化 | 达到《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相关防渗要求 | |||||
环境 风险 |
各种建筑风险防范、管理防范及应急措施等,管理及规章制度制定、环保人员岗位培训 | 严格防范各种环境风险,万一发生,及时进行处置 | |||||
罐区事故池(308m3) | 确保罐区事故时废水不外排 | ||||||
生产装置区事故池(126m3) | 确保全厂事故废水不外排 | ||||||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 环境管理、监测仪器、设备等 | ||||||
危险废物物联网建设 | |||||||
绿化等 | 绿化率不低于15% |
13. 结论
13.1项目概况
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建西部建设)是国内领先的建材产业综合服务商,专注于混凝土及相关业务,也是由中央直接管理、全球排名第一的投资建设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第一家独立上市的专业化公司和混凝土业务唯一发展平台,为中国混凝行业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财富》中国500强、中国建材工业20强企业,其业务范围覆盖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东南等主要区域的二十二个省市。为继续扩展业务范围,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黄州火车站成立湖北西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并投资21000万元进行外加剂生产项目,并由湖北西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该区域的生产、销售等一切事宜。产品方案为:聚羧酸母液10 万吨/年(用于成品生产)、混凝土外加剂成品20 万吨/年。
13.2污染物排放情况
(1)废水项目设备冲洗废水、车间地面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浓水、设备冷却废水经收集池(兼顾沉淀池)收集后全部回用于复配工序,无生产废水外排,外排废水为生活污水。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废气
根据工程分析结果,项目废气主要包括含尘废气及含VOCS废气,其中固体物料投料过程中产生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 15m 以上1号排气筒高空排放;配料、聚合过程过程中少量含VOCS废气经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后通过 15m 以上2号排气筒高空排放。项目废气排放浓度均可以达到《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限值要求。
(3)噪声
建设项目噪声源主要为噪声源主要为压缩机、风机、泵类及生产装置等,其声压级为85~100dB(A)。经采取优化平面布置、设备选型,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后,厂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3类限值要求。
(4)固体废物
项目固废主要废包装材料、废活性炭、除尘器收集粉料、检修废油、收集池沉淀渣及生活垃圾,各类固体废物均有妥善的处置对策和措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无固体废物排放。
13.3项目环境可行性
13.3.1产业政策符合性
项目为化工产品生产项目,符合《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年)》的规定,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订)中限制类和淘汰类, 视为允许类,且经黄冈市黄州区发展和改革局备案,备案号为 2019-421102-26-03-018327,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3.3.2规划相符性及厂址可行性
项目的建设符合《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湖北黄冈化工园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年)》、《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项目在采取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及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后,可以做到废水、废气达标排放,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不涉及居民区,基本可以满足厂址选择的具体要求。因此,总体上从环境保护角度看,项目选址是合理可行的。13.3.3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项目区域内VOCs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浓度限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长江黄冈段3个监测断面、巴河2个监测断面及长河1个断面中所有监测因子单项水质标准指数均小于1,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水质标准。
(3)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区域地下水水质各项因子其监测值均小于标准值,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要求。
(4)声环境质量现状
项目各厂界噪声昼、夜间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评价范围内土壤监测点位各监测指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中筛选值(第二类用地)的标准要求。
13.3.4预期环境影响
(1)大气环境影响建设项目厂址周围大气环境现状良好,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储罐区及生产车间应分别设置50m、100m的卫生防护距离
(2)地表水环境影响
项目废水在经公司污水处理站和黄州火车站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黄冈市保青污水处理厂)的双重保证下,排放废水对长江水质的影响较小。
(3)噪声环境影响
东、南、西、北厂界昼、夜间噪声均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根据拟建工程固体废物种类、数量、处置方式可知,拟建工程投产后产生的固体废物, 可全部得到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理(安全处置)。本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外环境不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5)地下水
泄露污染物影响范围从收集池向外,强度由大到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连续渗漏100天、1000天COD影响范围分别为渗漏点地下水方向0~54m、0~175m,连续渗漏100天、1000天在渗漏点地下水方向54m以外以外区域地下水质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因此,收集池必须做好防渗措施,防止废水泄露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在做好收集池防渗措施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13.3.5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1)水污染物达标排放可行性分析项目设备冲洗废水、车间地面清洗废水、喷淋废水、浓水、设备冷却废水经收集池(兼顾沉淀池)收集后全部回用于复配工序,无生产废水外排,外排废水为生活污水。厨房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大气污染物达标排放符合性分析
其中固体物料投料过程中产生粉尘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通过 15m 以上1号排气筒高空排放;配料、聚合过程过程中少量含VOCS废气经水喷淋、活性炭吸附后通过 15m 以上2号排气筒高空排放。项目废气排放浓度均可以达到《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2-2015)限值要求。
(3)噪声厂界达标符合性分析
建设项目采用优化设备选型、优化平面布置、设置绿化隔离带、减震、隔声、吸声等降噪措施,可确保企业厂界昼夜间噪声达标,使工程运行投产后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性分析
各类固体废物均有妥善的处置对策和措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无固体废物排放。
综上所述,项目污染防治对策针对性强,在落实本评价提出的污染防治强化措施情况下,可做到各污染物达标排放,且实现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优于标准限值的目标。
13.3.6环境风险分析
根据风险识别,本项目存在危险物品泄漏、火灾事故及污染物质的事故排放等情况,通过对其环境影响的分析,制订完善的环境管理、风险管理措施(预案),设施配备齐全,加强相关人员培训,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可以将各种风险发生率、危害程度大大降低;事故风险要以预防为主,自我救援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企业须做好日常的风险排查工作,发生风险事故时,按照应急预案有序高效应对,将风险事故造成的人员损伤和环境污染减少到最小。13.3.7污染物总量控制
建设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COD 0.06t/a、NH3-N 0.006t/a,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13.4小结
湖北西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黄冈外加剂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要求;在采取本评价确定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情况下,废气、废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均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固废得到利用或合理处置;项目投产后评价区域内的环境空气、地表水体及声环境质量可控制在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内。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该项目建设可行。13.5建议
根据本评价结论及相关评价结果,特针对本项目提出建议如下:(1)在企业管理和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地方环境管理方面应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同时企业尤其应加强环境风险应急措施工作。
(2)建议企业尽快委托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安评工作,并在项目投入运行后,建立健全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并开展相应的清洁生产工作。
(3)公司应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广大职工安全生产、防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和责任心,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危险事故的发生。
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
网站建设维护